发展项目, 中国内地2013年12月11日
爸媽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
乐施会
乐施会是国际扶贫机构,致力透过政策倡议、社区扶贫及人道救援服务,与大众共建「无穷世界」。
撰文:樂施會
不知道各位讀者有否聽過一間小學只有40多個學生?難道這所學校師生比例極高,學生可以在小班教學的環境中互動學習?其實這類小型學校在中國農村非常普遍,就讀這些學校的多數是留守兒童,他們要面對許多成長及求學挑戰,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
甚麼是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徙到其他地區謀生,遺留孩子在戶籍的原居地,因而未能與父母共同生活的兒童。根據新近的資料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約有五千八佰萬人,其中接近七成為14歲以下兒童,約佔四千多萬人口,這數字較香港的總人口還要高出許多倍!
在中國農村,多數是經濟環境較好的家庭,才能夠出到城市唸書。偏遠貧困農村、山區、牧區的弱勢階層,就是最需要我們關注的一群。例如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當地有大量的少數民族人口,其中許多為適齡讀書的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誰來關心?
事實上,留守兒童要面對的挑戰並不限於校內,相片後排中間的男孩叫馬文龍,今年九歲,東鄉族人,就讀於康樂縣松樹溝村西溝小學。文龍的父母都跑到城市打工,他在家中只有一個妹妹以及年長的祖父母。跟許多留守兒童一樣,文龍和妹妹在成長期間得不到父母在生活上的照顧,情感上的關懷,價值觀上的引導,對其心理發展可能造成不良影響。一些研究亦顯示,留守兒童容易在行為上有偏差,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0分鐘的上學路程
近年來,中國實施「撤點併校」的策略,大量取締農村的中小學,鼓勵學生走到小部分的城鎮學校就讀。不過,作為家長一定明白,小孩子體力有限,舟車勞頓上學必定會影響身心健康及精神狀態。以康樂縣的農村小學生為例,他們要花上40分鐘才能走到最近的城鎮學校!由此可見,保留農村小學是必須堅持的方向,如何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才是關鍵的問題。
籌款單張上看不見的「升級軟件」
要協助貧困兒童上學,我們可能局限於「硬件」上的支援,如興建新校舍,捐贈文具、書包甚至電腦。然而,要真正改善留守兒童的基礎教育問題,絕對不能缺少「軟件」上的配合。樂施會明白到農村教師的質素,直接影響留守兒童的學習和健康成長,因此積極投放資源提供師資培訓,協助他們用較生動的複式教學法來提升學生的專注力和表達意見的信心。我們亦了解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遂資助農村學校添置康體設施,又鼓勵老師定期作家訪,以檢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等等。你認同我們在中國農村施行的基礎教育工作嗎?
農村學校有何特色?
1. 收生不足
山區地形複雜,生活貧困,普遍家庭並不重視兒童的基礎教育,甚至差遣子女勞作以賺取生計。故此,在偏遠貧乏的農村在實際入學的適齡兒童較城市地區為少,已入學兒童的輟學率和留級率亦偏高。
2. 師資不足
農村學校位處偏遠艱苦的地區,當地教師要忍受枯燥的生活,薪金又比不上在城市任教,因此優秀的教員甚少願意留在鄉郊教學。就以松樹溝村西溝小學為例,兩名教師主要任教中文和數學科,學生並沒有學習英文的機會,對他們將來升學會構成障礙。
3. 混齡上課
收生和師資不足導致農村學校不得不把兩個或以上的年級合併在一班,由一個教師在同一課室內授課,這種方式稱之為「複式教學」(multi-grade teaching)。
大家可以想像在同一課室、單節的課堂裡,一個老師要兼顧數個課題,照顧兩級或以上不同程度的學生,這是多麼吃力的工作。複式教學對學生亦會造成一定困難,例如他們在課堂上未必得到適當的關注,當要安靜做練習時卻受著另一級同學上課干擾等等。
原文於11月刊於《FAM樂活。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