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蛻變 - 专题故事 - 乐施会
跳往主要内容
开始主要内容

专题故事

发展教育2012年12月25日

生命的蛻變

莫坤菱 - 图像

莫坤菱

莫坤菱(Ling),「乐施行动组2011」义务导师。在香港大学念比较文学二年级,生产文字为生。

撰文: 莫坤菱

首次接觸樂施行動組(Oxfam Club)擔任義務導師,沒想過這經歷會是如此動人。

作為一個義務導師,我是一個初哥,並沒有豐富的領導技巧和經驗。我就只有一股傻勁、一枝筆和一些對這個世界的想法,希望與中學生分享,希望他們也能夠感受到與這個世界的連結,並由自身出發去作出改變。

我與二十個高中生去年到尼泊爾體驗,經歷了一連串的訓練營和工作坊,回港後再以行動回應自己所關心的議題。

「樂施行動組」二十名高中生去年到尼泊爾體驗,透過了一連串的訓練營和工作坊,了解貧窮的不同面貌。

回港後,我花掉了不少時間和心力,與他們相處、互動和進行思辯。滿以為我一直都單方面地給他們知識和想法,最後我意外地發現,我得到的比給予的更多。從他們身上,我總是尋找到最原始最單純的感動,看著他們一個又一個成長蛻變,看著他們願意走進弱勢社群之中探究原因,看見他們學懂將對這個世界的情感轉化成行動…都彷彿一直在提醒著我,現實並沒有磨鈍了人的稜角。起碼,沒有磨滅了這堆年青人對這個世界的熱情。

活動過程中,我一直好喜歡聆聽他們的故事和想法,當中令我個人成長不少,也令我相信年青人是充滿著行動力去喚醒世界。面對中學生,我知道「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究底也是你們的」,所以我很堅持參與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參與樂施行動組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怎麼樣的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讓中學生批判地思考世界、並有空間選擇回應方式?」

對我來說,教育(世界公民教育)工作所著重的就是找到你與世界的連結點,由自己所感動的範疇開始回應世界。在組內,有人關心本地貧窮,有人關心小販生計,有人關心消費者與生產者的關係。他們了解自己所關心的議題如何一環扣一環,結構性的原因,對本地和世界有甚麼影響等。然後再去組織行動、去發聲。我還記得,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我看見生命在真真實實的轉化和成長。

一班中學生最初只是「柴娃娃」參加,但活動完結時,他們的生命有種脫胎換骨的感覺。普遍中學生只顧自己、朋友和學業,但我在他們身上見到不一樣的靈魂。他們看到不同人的需要,學習看結構性的社會議題,願意站出來推動社會向前走。

我記得很多活動中的場面,例如他們被尼泊爾的家庭所感動,離開時哭了很久,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學習:打開自己的心靈,學懂以同理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發展和扶貧的意義。另一個深刻的畫面是,看到中學生在整個活動走到尾聲時,接受報紙訪問那一幕,我彷彿看到世界公民教育的威力。

這班中學生由最初「矇豬豬」到能夠清晰表達自己關心的事,信念變得堅定,願意思考和付出;原來他們早已截然不同。他們開始對自己身處的世界流露情感,無論這種情感是喜歡或厭惡、滿足或憤怒,我都為此感到雀躍和驕傲,因為這是認識社會和接觸世界,成為世界公民的第一步。這些情感有別於通識的知識認知,而是有所經歷、體會後,在情感上的領悟,然後將它梳理和轉化。這就是我作為義務導師對教育工作最大的體會。

作者(左)與尼泊爾一名女學生合照

參與樂施行動組後,對我生命最大的改變,除了相信年青人的力量和堅持教育工作外,就是把握每一個時刻,為不同的議題發聲,為所相信的理念打拼。當遇見不公不義的事,選擇視而不見,你已經是站在不義的那一方,因為沉默就是一幅掩護罪惡的牆,噤聲不語的人就是幫兇!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關心世界,做一些能力範圍內可行的事。小至在Facebook按一個 ‘share’ 的button,大至坐言起行吃素,都是一些個人的「革命」,推動更多人關心世界,令這個世界更美好。

最後,我總覺得樂施行動組有一種魔法,它觸發了我們心中一發不可收拾的情感,亦開啟了我們通往世界的通道。它所述說的不只是教育、社會、世界這些抽象的概念,它包含了一種人生的啟蒙:當我們把門推開,看見了外面的世界,而那個世界有真實的醜陋、有被壓迫的弱勢、有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問題,我們就沒法繼續裝「無知」、「冷漠」地生活下去。我們現在就站在門邊,探頭窺看那個真實世界的面貌;樂施行動組就彷似每個參與者的介入點,再打開門的時候,你想世界變成怎樣的模樣,是我們每個人的選擇。

 

作者:莫坤菱(Ling),「樂施行動組2011」義務導師。在香港大學唸比較文學二年級,生產文字為生。

「樂施行動組」是樂施會舉辦,以中學生為對象的年度青年扶貧培訓活動。培育青年人實踐「世界公民」責任、凝聚社會公義的青年動力;它亦是一個可發揮青年人扶貧的熱誠和創造力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