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施人乐施事2019年8月02日
非洲南部风灾 莫桑比克救灾札记
李宝琪
李宝琪于2013年加入乐施会,现为人道救援及灾害风险管理高级干事,她在工作中接触到许多紧急救援的情况,给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人民在应对灾害时表现的力量。
(文︰乐施会人道救援及灾害风险管理高级干事李宝琪;图︰乐施会义务摄影师高仲明)
超强台风「伊代」(Idai)在三月中横扫非洲南部三国,包括莫桑比克、马拉维及津巴布韦,造成超过1,000人死亡,近260万人受灾。近年,气候变化令天灾每每都来势汹汹,而「伊代」更被联合国形容为「有纪录以来南半球最严重天灾之一」。今年六月中,我前往莫桑比克及马拉维参与当地的救援工作,这次风灾幅员广大,令我今趟非洲之行的心情格外沉重。
乐施会主要为灾民提供清洁食水、紧急粮食、卫生防护等支援。莫桑比克是受灾最严重的国家,到达该国后,我随即加入救援队伍,经水陆两路,向灾民派发卫生包、水桶、煮食用具和太阳能灯等基本生活用品。
救灾没有方程式,最重要是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四年前的尼泊尔地震,山泥倾泻截断了当地交通,救援团队于是请来平日助游客登珠峰的向导和揹夫,将物资运送到偏远山区。这次非洲南部风灾的破坏力巨大,洪水将多条村落围困成为孤岛,我们唯有「故技重施」,雇用当地船伕,租来木船将救援物资运抵灾区。一路上,我们不时会看到河马浮上水面呼吸,虽然牠们样子非常可爱,但木船结构简陋,作为典型的城市人,坐在船上总难免有点心慌。
很多灾民在收到乐施会派发的卫生包和家庭用品后都笑容满面,但事实上他们的处境并不理想。我留意到,前来排队领取物资的人,不少都是上了年纪的公公婆婆,壮年的面孔并不多。当地的同事告诉我,稻米是当地人的主要粮食,每年十月插秧,三月收成,而台风「伊代」却刚好发生三月中,将农民快将收成的农作通通冲走。很多壮年人都选择把长辈和孩子留在安置区,自己则返回土地比较肥沃的家乡下田。
我走访村庄时遇到74岁的老太太Marta,她现时与两名5岁的孙儿住在临时帐篷。Marta的原居地距离这个接待社区15公里,她说︰「我们一家三代好不容易才逃过一劫,但为了生计,儿子和媳妇无可奈何要暂时离开我们,返回家乡下田。我时刻都为他们的安全而忧心。」原来,隔代照顾家庭在灾区并不罕见,他们的处境亦反映出当地正面临粮食危机。现阶段,我们向灾民派发插枝种植的木薯枝干和蔬菜种子,这类植物相对粗生,生长周期较短、收成较快,能让灾民解决燃眉之急。
除了缺粮,风灾带来的污水亦有可能会在灾区造成霍乱和疟疾等二次灾害。事实上,在风灾后核实的霍乱已经超过6000宗。救援人员一直与时间竞赛,竭尽所能防止传染病在灾区传播。乐施会擅长建设水利和公共卫生设施,救灾初期,我们已即时向大批灾民派发净水丸和家用滤水器,确保过滤后的水可安全饮用;又为灾民搭建厕所,令排泄物得以妥善处理,务求以最短时间切断疾病的传播。而我这次亦与救援团队回访多个社区,计划下一步修建水井的工作。
拯救生命是人道救援工作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工作仍有重重难关需要克服。我希望国际社会愿意继续伸出援手,令灾民不至于陷入更恶劣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