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施人樂施事2019年8月02日
非洲南部風災 莫桑比克救災札記
李寶琪
李寶琪於2013年加入樂施會,現為人道救援及災害風險管理高級幹事,她在工作中接觸到許多緊急救援的情況,給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人民在應對災害時表現的力量。
(文︰樂施會人道救援及災害風險管理高級幹事李寶琪;圖︰樂施會義務攝影師高仲明)
超強颱風「伊代」(Idai)在三月中橫掃非洲南部三國,包括莫桑比克、馬拉維及津巴布韋,造成超過1,000人死亡,近260萬人受災。近年,氣候變化令天災每每都來勢洶洶,而「伊代」更被聯合國形容為「有紀錄以來南半球最嚴重天災之一」。今年六月中,我前往莫桑比克及馬拉維參與當地的救援工作,這次風災幅員廣大,令我今趟非洲之行的心情格外沉重。
樂施會主要為災民提供清潔食水、緊急糧食、衛生防護等支援。莫桑比克是受災最嚴重的國家,到達該國後,我隨即加入救援隊伍,經水陸兩路,向災民派發衛生包、水桶、煮食用具和太陽能燈等基本生活用品。
救災沒有方程式,最重要是因地制宜,隨機應變。四年前的尼泊爾地震,山泥傾瀉截斷了當地交通,救援團隊於是請來平日助遊客登珠峰的嚮導和揹夫,將物資運送到偏遠山區。這次非洲南部風災的破壞力巨大,洪水將多條村落圍困成為孤島,我們唯有「故技重施」,僱用當地船伕,租來木船將救援物資運抵災區。一路上,我們不時會看到河馬浮上水面呼吸,雖然牠們樣子非常可愛,但木船結構簡陋,作為典型的城市人,坐在船上總難免有點心慌。
很多災民在收到樂施會派發的衛生包和家庭用品後都笑容滿面,但事實上他們的處境並不理想。我留意到,前來排隊領取物資的人,不少都是上了年紀的公公婆婆,壯年的面孔並不多。當地的同事告訴我,稻米是當地人的主要糧食,每年十月插秧,三月收成,而颱風「伊代」卻剛好發生三月中,將農民快將收成的農作通通沖走。很多壯年人都選擇把長輩和孩子留在安置區,自己則返回土地比較肥沃的家鄉下田。
我走訪村莊時遇到74歲的老太太Marta,她現時與兩名5歲的孫兒住在臨時帳篷。Marta的原居地距離這個接待社區15公里,她說︰「我們一家三代好不容易才逃過一劫,但為了生計,兒子和媳婦無可奈何要暫時離開我們,返回家鄉下田。我時刻都為他們的安全而憂心。」原來,隔代照顧家庭在災區並不罕見,他們的處境亦反映出當地正面臨糧食危機。現階段,我們向災民派發插枝種植的木薯枝幹和蔬菜種子,這類植物相對粗生,生長周期較短、收成較快,能讓災民解決燃眉之急。
除了缺糧,風災帶來的污水亦有可能會在災區造成霍亂和瘧疾等二次災害。事實上,在風災後核實的霍亂已經超過6000宗。救援人員一直與時間競賽,竭盡所能防止傳染病在災區傳播。樂施會擅長建設水利和公共衛生設施,救災初期,我們已即時向大批災民派發淨水丸和家用濾水器,確保過濾後的水可安全飲用;又為災民搭建廁所,令排泄物得以妥善處理,務求以最短時間切斷疾病的傳播。而我這次亦與救援團隊回訪多個社區,計劃下一步修建水井的工作。
拯救生命是人道救援工作的第一步,接下來的工作仍有重重難關需要克服。我希望國際社會願意繼續伸出援手,令災民不至於陷入更惡劣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