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严峻的挑战还在后头 - 5.12 汶川地震 - 中国內地 - 人道救援 - 扶贫工作 - 乐施会
跳往主要内容
开始主要内容

撰文: 廖洪涛

过去一个多月,乐施会竭尽全力救援四川的八级地震,在截至6月12日的头一个月内,我们动用了约1,720万元人民币购买救援物资,包括大米、食水、药物、牛奶、棉被、卫生用品等十多种,于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共十七个县市派发,受惠人数达二十八万人。此外,乐施会也在多个灾区,提供公共卫生及心理辅导服务。

单以香港乐施会的灾难救援行动来说(不计算世界其他各地乐施会的参与),这是我们历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行动,也是我们在救援工作中最重大的考验── 不过,更严峻的挑战还在后头。

这不单是对乐施会的挑战,中国政府以至其他所有参与救灾工作的机构都得面对:就是如何规划灾后重建。

比起过去很多天灾的重建工作,这次四川地震的会复杂困难得多。沿汶川地震带300多公里长的各灾区县市,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丘陵和平原地区,有三千多万灾民,另一类是险要山区,受灾群众也有二百多万之多。

真正难于处理的是后者。这些山地灾区,位于震中带,在未来三至五年,将继续受到堰塞湖、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贸然在原地重建安置灾民,风险极高;但仓卒决定将灾民重置到其他地点,则会衍生另一些问题:先是重置地点的接收能力,未必有足够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等,突然接受庞大的外迁人口;当地的土地和社会资源,该如何重新分配或补偿,也是重大问题。而且,部分山区灾民属于羌族、回族及藏族等少数民族,在重置时如何保存他们独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与重置地的汉族居民融和,是必须考虑的。

要取得各方面都能接纳的方案,乐施会一直提倡的「参与式灾后重建」概念将会是重要的一环。灾后重建规划和实施工作若能公开透明,灾民有机会参与,那么他们不单可掌握资讯,监察有关工作,更有助他们投入重建后的社区,促进乡村管理和社区互助关系,活化当地长远发展,更可让灾民早日走出阴霾。事实上,中央政府也有类近的看法,民政部表示,要让受灾群众安居,不仅需要科学选址,还需要尊重灾民的需求和呼声,保证他们的发言权和知情权。

究竟是「重置」还是「原区重建」?相信将会是政府、当地社群和救援机构日后需要详细探讨的问题,也会令复元工作需要动用更多资源。不过,乐施会明白,这会是漫长而难巨的工作,因此在6月1日已在成都设立了内地第五个办事处,专责推动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

 

详情可参阅《乐施会5.12地震首月工作报告:回顾及展望

廖洪涛为乐施会中国部总监,统筹此次四川地震的救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