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嚴峻的挑戰還在後頭 - 5.12 汶川地震 - 中國內地 - 人道救援 - 扶貧工作 - 樂施會
跳往主要內容
開始主要內容

撰文: 廖洪濤

過去一個多月,樂施會竭盡全力救援四川的八級地震,在截至6月12日的頭一個月內,我們動用了約1,720萬元人民幣購買救援物資,包括大米、食水、藥物、牛奶、棉被、衛生用品等十多種,於四川、甘肅、陝西三省共十七個縣市派發,受惠人數達二十八萬人。此外,樂施會也在多個災區,提供公共衛生及心理輔導服務。

單以香港樂施會的災難救援行動來說(不計算世界其他各地樂施會的參與),這是我們歷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行動,也是我們在救援工作中最重大的考驗── 不過,更嚴峻的挑戰還在後頭。

這不單是對樂施會的挑戰,中國政府以至其他所有參與救災工作的機構都得面對:就是如何規劃災後重建。

比起過去很多天災的重建工作,這次四川地震的會複雜困難得多。沿汶川地震帶300多公里長的各災區縣市,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丘陵和平原地區,有三千多萬災民,另一類是險要山區,受災群眾也有二百多萬之多。

真正難於處理的是後者。這些山地災區,位於震中帶,在未來三至五年,將繼續受到堰塞湖、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威脅。貿然在原地重建安置災民,風險極高;但倉卒決定將災民重置到其他地點,則會衍生另一些問題:先是重置地點的接收能力,未必有足夠的公共設施,如學校、醫院等,突然接受龐大的外遷人口;當地的土地和社會資源,該如何重新分配或補償,也是重大問題。而且,部分山區災民屬於羌族、回族及藏族等少數民族,在重置時如何保存他們獨有的歷史、文化、傳統,以及與重置地的漢族居民融和,是必須考慮的。

要取得各方面都能接納的方案,樂施會一直提倡的「參與式災後重建」概念將會是重要的一環。災後重建規劃和實施工作若能公開透明,災民有機會參與,那麼他們不單可掌握資訊,監察有關工作,更有助他們投入重建後的社區,促進鄉村管理和社區互助關係,活化當地長遠發展,更可讓災民早日走出陰霾。事實上,中央政府也有類近的看法,民政部表示,要讓受災群眾安居,不僅需要科學選址,還需要尊重災民的需求和呼聲,保證他們的發言權和知情權。

究竟是「重置」還是「原區重建」?相信將會是政府、當地社群和救援機構日後需要詳細探討的問題,也會令復元工作需要動用更多資源。不過,樂施會明白,這會是漫長而難巨的工作,因此在6月1日已在成都設立了內地第五個辦事處,專責推動地震的災後重建工作。

 

詳情可參閱《樂施會5.12地震首月工作報告:回顧及展望

廖洪濤為樂施會中國部總監,統籌此次四川地震的救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