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 发展项目2019年8月23日
访非洲马拉维社区 师生民齐心 打破倾侧传统
李宝琪
李宝琪于2013年加入乐施会,现为人道救援及灾害风险管理高级干事,她在工作中接触到许多紧急救援的情况,给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人民在应对灾害时表现的力量。
早前印度奸杀案被拍成纪录片《印度的女儿》,施虐者一句「被奸不应反抗」引来全球震惊。政府禁止纪录片在电视台播放,触发全国示威。性别暴力无处不在,但视而不见并非出路。我早前到访了非洲马拉维的一个社区,看到区内的老师、家长和学生齐心争取性别平等、终止性别暴力,竭力改变下一代的命运。
从红土路开车三小时,来到受访学校,我们的第一个感觉是课室很暗很挤——课室没有灯,同学两人共用一张书枱,三人用一本教科书,有些同学更席地而坐。课室这么挤,同学却很专注,老师更是高兴,因为许多同学都是从失学、童工,甚至童婚等更艰难的处境回到课室。
我在班上看到男女生的比例均等,这在马拉维原来不是「常态」,是乐施会和合作伙伴Girls Empowerment Netwrok (GEWEI) 在区内二十多家中小学三年来努力推动性别平等项目的成果。
嫁女换礼金为「脱贫」
在马拉维,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柢固,性别不平等令女性面对性别暴力的威胁,而贫穷问题更令很多女性在求学的年纪就要面对童婚,并因此失去学习机会。马拉维约四分一人口活在极端贫穷,当食不果腹,很多家庭于是早早嫁掉女儿减轻负担,换取礼金更成为「脱贫」出路。根据联合国数字,马拉维18岁或以下的少女中,有46%已经结婚。
为了改变女生失学的命运,乐施会与项目伙伴除了向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资助学费及书簿费,并更致力连结校长、老师、社工、家长、村领袖,以及政府等等,提供相关培训,务求在社区内带动改变,改善性别不平等。
援助贫穷家庭学生
说来抽象,但做起来也不如想像中困难,策略是多管齐下。我们到访学校时,看到课室门上贴着海报,教导学生遇上性别暴力应该如何应对;校内男生和女生都有均等机会成为领袖生,提倡男女平等;班上有性教育课,从人体结构切入,以科学角度解释男女身体构造的分别及女性月经的形成,破除迷信。在课外活动方面,学校有反对性别暴力的学会,男女同学定期就相关议题,例如家暴、童婚进行讨论;也有男生和女生也可参与的足球学会,让男女同学在体育较竞中学会互相尊重,打破性别定型。
学生缺课 「妈妈会」家访
家长和社区的角色亦十分重要 。每遇有学生持续没有上课,「妈妈会」和社工就会出动家访了解情况,协助有需要的家庭,助学生重回校园。另一方面,项目向妈妈会提供缝纫机和全新布料,给女孩缝制吸水力较强、可重用的衞生巾,解决以往女生为了害怕月经渗漏而不上课,影响学习进度的问题。而「爸爸会」则会在村中巡逻,避免女生在上下课途中遭性侵;会中的「裁缝爸爸」,还免费为贫穷家庭孩子缝制校服。
此外,学校摆放了意见收集箱,鼓励学生分享生活和学习情况,每月开箱两次,由一个由学生、家长、村代表和校董会组成的委员会跟进意见。
考首名男女生奖太阳灯
每天行六公里上学的Matilda告诉我,她喜欢上学,希望有一天能当上护士,服务村民。她自豪地向我展示她因成绩优异而获颁的太阳灯。「我的村没有电,有太阳灯我就可以在晚上温习。」为了鼓励同学努力学习,每个年级考得首名的男生和女生,可获发太阳灯。另外,伙伴支援老师成立课后学习小组,让同学透过分组讨论,彼此解答功课上的问题。
在各方的努力下,项目在过去两年,阻止了至少80宗童婚,让超过40名童工重回家园,并令超过600名学生,重新上学。
曾听过一句名言「教养一个孩子,需要整个村庄的努力。」原来这句话的起源正是非洲。是次马拉维之旅,我见证了因乐施会项目而带动的社区合作,带来的巨大改变,令我更真切明白了这句话。
(相片︰乐施会义务摄影师高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