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 發展項目2019年8月23日
訪非洲馬拉維社區 師生民齊心 打破傾側傳統
李寶琪
李寶琪於2013年加入樂施會,現為人道救援及災害風險管理高級幹事,她在工作中接觸到許多緊急救援的情況,給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人民在應對災害時表現的力量。
早前印度姦殺案被拍成紀錄片《印度的女兒》,施虐者一句「被姦不應反抗」引來全球震驚。政府禁止紀錄片在電視台播放,觸發全國示威。性別暴力無處不在,但視而不見並非出路。我早前到訪了非洲馬拉維的一個社區,看到區內的老師、家長和學生齊心爭取性別平等、終止性別暴力,竭力改變下一代的命運。
從紅土路開車三小時,來到受訪學校,我們的第一個感覺是課室很暗很擠——課室沒有燈,同學兩人共用一張書枱,三人用一本教科書,有些同學更席地而坐。課室這麼擠,同學卻很專注,老師更是高興,因為許多同學都是從失學、童工,甚至童婚等更艱難的處境回到課室。
我在班上看到男女生的比例均等,這在馬拉維原來不是「常態」,是樂施會和合作夥伴Girls Empowerment Netwrok (GEWEI) 在區內二十多家中小學三年來努力推動性別平等項目的成果。
嫁女換禮金為「脫貧」
在馬拉維,男尊女卑的觀念根深柢固,性別不平等令女性面對性別暴力的威脅,而貧窮問題更令很多女性在求學的年紀就要面對童婚,並因此失去學習機會。馬拉維約四分一人口活在極端貧窮,當食不果腹,很多家庭於是早早嫁掉女兒減輕負擔,換取禮金更成為「脫貧」出路。根據聯合國數字,馬拉維18歲或以下的少女中,有46%已經結婚。
為了改變女生失學的命運,樂施會與項目夥伴除了向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資助學費及書簿費,並更致力連結校長、老師、社工、家長、村領袖,以及政府等等,提供相關培訓,務求在社區內帶動改變,改善性別不平等。
援助貧窮家庭學生
說來抽象,但做起來也不如想像中困難,策略是多管齊下。我們到訪學校時,看到課室門上貼着海報,教導學生遇上性別暴力應該如何應對;校內男生和女生都有均等機會成為領袖生,提倡男女平等;班上有性教育課,從人體結構切入,以科學角度解釋男女身體構造的分別及女性月經的形成,破除迷信。在課外活動方面,學校有反對性別暴力的學會,男女同學定期就相關議題,例如家暴、童婚進行討論;也有男生和女生也可參與的足球學會,讓男女同學在體育較競中學會互相尊重,打破性別定型。
學生缺課 「媽媽會」家訪
家長和社區的角色亦十分重要 。每遇有學生持續沒有上課,「媽媽會」和社工就會出動家訪了解情況,協助有需要的家庭,助學生重回校園。另一方面,項目向媽媽會提供縫紉機和全新布料,給女孩縫製吸水力較強、可重用的衞生巾,解決以往女生為了害怕月經滲漏而不上課,影響學習進度的問題。而「爸爸會」則會在村中巡邏,避免女生在上下課途中遭性侵;會中的「裁縫爸爸」,還免費為貧窮家庭孩子縫製校服。
此外,學校擺放了意見收集箱,鼓勵學生分享生活和學習情況,每月開箱兩次,由一個由學生、家長、村代表和校董會組成的委員會跟進意見。
考首名男女生獎太陽燈
每天行六公里上學的Matilda告訴我,她喜歡上學,希望有一天能當上護士,服務村民。她自豪地向我展示她因成績優異而獲頒的太陽燈。「我的村沒有電,有太陽燈我就可以在晚上溫習。」為了鼓勵同學努力學習,每個年級考得首名的男生和女生,可獲發太陽燈。另外,夥伴支援老師成立課後學習小組,讓同學透過分組討論,彼此解答功課上的問題。
在各方的努力下,項目在過去兩年,阻止了至少80宗童婚,讓超過40名童工重回家園,並令超過600名學生,重新上學。
曾聽過一句名言「教養一個孩子,需要整個村莊的努力。」原來這句話的起源正是非洲。是次馬拉維之旅,我見證了因樂施會項目而帶動的社區合作,帶來的巨大改變,令我更真切明白了這句話。
(相片︰樂施會義務攝影師高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