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约七亿挨饿的人口中,八成是生产粮食的小农、渔民、牧民和无地的雇农。气候变化、不公平贸易、缺乏农业技术等因素,都打击小农生计。乐施会与世界各地的小农户一起孕育社区,推动在地农业及经济发展,同时提升防灾抗灾的能力,让社区达到可持续发展,小农获得生计及粮食保障。
项目故事
坦桑尼亚 - 种出坚韧人生 ‧ 与小农同行
相片说明︰坦桑尼亚小农以前种棉花和高粱,但气候变化令农作物失收的情况不时发生。为了适应干旱的天气,乐施会协助他们改种耐旱的剑麻。(摄影:Sunsun Leung / 乐施会义务摄影师)
在东非坦桑尼亚,小农Suzanne Jinyange与六名子女在欣延加的Kishapu社区居住。她家门外是一块种满剑麻的农地,旁边放置一台小型剑麻处理机。受气候变化影响,缺水令昔日所种的植物都枯萎,她说:「往日在田里种棉花和高粱,勉强可以维持生活,但仍然捉襟见肘。」这也是当地小农的写照。
近年,当区的降雨量变得不可预计。以前每年的11月至翌年4月是雨季,滋养棉花(是坦桑尼亚其中一种主要出口商品)和高粱成长。但随著全球气候变化,雨季已经无法预测甚至不再出现,这些农作物便开始枯萎,冲击小农的生计。
雨量减少令当地缺水情况严重,加上当地缺乏输水管等基建,干旱令道路尘土飞扬。农民为了生活需要,不得不拿著塑胶水桶、水瓶,跑到村里的水井或水龙头取水。现时,坦桑尼亚全国共5,300万人口,逾六成人以畜牧和务农维生。
乐施会与当地伙伴机构Katani于2009年合作开展剑麻种植综合项目。剑麻有耐旱的特性,缺水也不枯萎。Suzanne后来于2013年加入项目,参加了种植剑麻的培训,还获得一架小型剑麻处理机,令Suzanne可以快速去掉剑麻的表皮,抽取内里一条条的纤维。由于出售剑麻纤维的价值远比整棵植物高,Suzanne每年靠出售10吨剑麻纤维,能赚取约35,000港元收入。
这笔收入对Suzanne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改变。她其中一名女儿患有骨癌,需要接受较先进的医疗诊断,以往镇上的医疗相对落后,收入增加后她可以把女儿送到城市的医院接受较理想的治疗。提到她女儿,Suzanne微笑地说:「她的病稳定了,我也放心了。我们种植剑麻的收入也能支付其他孩子的学费。」
除了在Suzanne居住的Kishapu社区外,项目亦在Meatu社区推行,自实施至今已支援近1,000名农民,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项目更涵盖剑麻加工及收购中心,增加小农的集体议价能力。项目又协助农民组织合作社Shiwamki Association,工人以大型剑麻处理机抽取最柔顺的纤维,提升剑麻的经济价值。中心集合了近200位农民的收成,有足够的货量,增加了他们的议价能力。此外,项目鼓励小农成立农户互助协会,游说当地地方议会,将剑麻列为区内优先发展的项目。当地方议会计划向农民种植剑麻征税时,协会成功游说议会,承诺征税要以不影响剑麻农民的生计为原则。
非洲有很多地方依然贫穷,但剑麻农民对生命充满热诚,她们脸上的笑容令人感受到她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尼泊尔 - 粮食:通往梦想的桥梁
相片说明︰每个家庭的基本开支大致可以归类为「衣食住行」四大项,当家庭月收入超过一半需要用作粮食开支,到底剩下的钱应该投放在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家人的医疗保健,抑或孩子的教育呢?这是全球发展中国家上亿个贫困小农户每日都苦恼著的问题。
试想像一下,你和孩子住在尼泊尔的农村,一家几口就靠你在一小块农地上种植农作物维生。但气候变化令天气变得难以预测,反常的旱灾和暴雨频频发生,令收成往往未如理想。孩子的年纪太小,无法替你分忧。晚饭时,你听著他们聊起各自的梦想,心头却无比沉重,因为你不肯定自己能否负担他们实现梦想所需的教育经费。
这是尼泊尔乡郊地区很多家庭的写照。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统计,尼泊尔的小农户需要以月收入的六成购买粮食,另外约三成用作住屋、灯油火蜡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平均只剩百分之二能够用作孩子的教育。
16岁的Mira与家人住在尼泊尔阿迦堪奇(Arghakhanchi)地区的一条小村庄,从小就喜欢上学,梦想是成为尼泊尔文老师,然而,受气候变化影响,当地农民较以前难以预测收成期,为应付生计,Mira年纪轻轻就已经与家人一同下田耕作。Mira妈妈知道女儿很想实现当老师的梦想,但缸中的粮食长期不足,她担心自己有一天再无法负担孩子的学费和书簿费。
为解决当地粮食不足的问题,乐施会在尼泊尔多个地区开展生计项目,并以当地妇女为主要项目对象,让妇女学习更有效率、更能适应气候变化的种植技术。我们协助村民成立合作社,向他们提供免息贷款,用作购买抗旱种子和小型农耕机械,让当地家庭踏上脱贫之路。Mira的妈妈是合作社的成员,她更将农产品外销,增加收入。
自此, Mira的妈妈不用再为家人的三餐温饱而惆怅,更鼓励女儿努力读书,长大后实现梦想。
埃塞俄比亚 - 嗡 嗡 嗡
相片说明︰「现在,我用储蓄后余下的钱买了一头牛、两只羊及一张舒服的床。」 乐施会扶贫项目参加者Sewasew说。(相片︰ Tigist Gebru / 乐施会)
一直以来,八成五的埃塞俄比亚人依赖雨水来种植,但近年气候变化令降雨变得不稳定,大大打击无数埃塞俄比亚人的生计。在埃塞俄比亚阿姆哈拉州的Dangila,Mecha和Guangua三个地区,乐施会与合作伙伴一起推动为期五年的养蜂生计项目,这具可持续性的项目为农民在传统农业以外提供额外收入。参与养蜂项目的小农户获派养蜂所需的基本物资、以及小额贷款和培训,项目亦会介绍小农户认识一些规模较大、愿意从蜂农手上直接购买蜂蜜的合作社。
因为项目给予的支援,很多参加项目的妇女都在生活上得以改善。28岁的Sewasew有三名孩子,她说:「我四岁时答应跟现时的丈夫结婚,14岁时就嫁给他,因此错过上学的机会。不久前,我加入由乐施会及伙伴机构成立的自助小组,从小组得到3,600比尔(1,200港元*)贷款,我用了2,000比尔购入了一群蜜蜂,再用余下的钱买了一个新式蜂巢。」
Sewasew继续说:「现在,我拥有各式各样的蜂巢...... 我相信,这些新式蜂巢能令蜂蜜的产量在数季内提高,因而赚取更高的利润...... 过去两年,我一共生产和出售了300公斤蜂蜜,并从赚得的收入中储起750比尔来。以前我们用传统方法用泥土在地上做床,一家人就睡在地上。现在,我用储蓄后余下的钱买了一头牛、两只羊及一张舒服的床。」 有了这张新床,Sewasew 每晚都可以舒适地睡觉了。
*根据文章完成时的兑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