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施世界公民教育1:回應教育新需求
跳往主要內容
開始主要內容

專題故事

發展教育2019年6月30日

樂施世界公民教育1:回應教育新需求

黃健 - 圖像

黃健

澳門培正中學校長助理、公民教育老師及義工隊指導老師

樂施會編按:樂施會在澳門推行「世界公民教育」已有五年時間。在這些日子裡,我們感謝一班同路人與我們共學,在各類活動中一起成長。為了讓讀者有不同的視角了解「世界公民教育」及我們的工作,我們將在這裡,連續六期刊出我們的教育夥伴及學生參與樂施會教育工作的感想。第一篇,我們嘗試從一位義工隊導師的視角回望她與樂施會共事的點滴。


作者:黃健(澳門培正中學校長助理、公民教育老師及義工隊指導老師)


教育新需求

我們的生活每日都在轉變,教育亦然。對於如何培育未來的社會公民,近年教育界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強調學校課程要由過去偏重知識學習,轉為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從過去分離割裂式的學科系統,發展為綜合性的通識學習。而窺探《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最新的教育願景,其中之一是要在2030年達成「學生個人與社會福祉」,我們更可看到教育界未來其中一個重要方向,是要培育學生作綜合發展,讓他們對個人、本土、以至全球有較深入的認知,成為有遠見、具行動力、會反思的公民,以致於終身服務社會。

澳門培正義工隊的角色

早於2007年,澳門培正中學於校內創立義工隊,每年成員約有180人。義工隊的設立正是希望提供一個課餘平台,讓同學透過在真實社區內服務,運用在學校內的知識與經驗(例如邏輯思考、中英文書寫、影片剪輯等),自小學習解決社區內大大小小的問題,建立學生此時此刻的公民身份,並在這個持續的學習歷程,培育出服務社會的心智和能力。

然而,要將上述「服務」與「學習」、「知識」與「社區」結合,老師單靠自己的力量,往往會感到十分吃力,因為社區內的議題並不能單靠老師的「備課」就能掌握,我們缺乏專業知識、社區網絡、合作平台以及組織的時間。近年樂施會組織「樂施行動組」,便正正回應了校內資源與教育新需求之間的矛盾。

樂施行動組與義工隊的結合

2017年9月,本校義工隊與樂施會成立了澳門首個以中學生組成的「樂施行動組」,發揮學校與非牟利組織的不同優勢,開展為期一年的世界公民課程,培育同學的全球視野及本土情懷。課程以「立足澳門社區,關心全球議題」為主軸,透過參與式及賦權式的學習過程,讓同學學習不同的全球化議題並聚焦澳門本土情況,例如「經濟不平等」及「氣候公義」等。經過體驗式的學習後,學生更需要針對個人感興趣的社會議題,參與社區服務並學習自主地策劃改善社區的行動。這種以學生為中心、擺脫標準化的模式,著重學以致用的知識實踐面向,正正回應了教育界的新需求,亦是本澳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同學與樂施會同工相處近兩個學年後,不難發現他們彼此亦建立了深厚的關係,除了談論世界公民相關議題外,學生亦會主動與樂施會同工分享生活瑣事和人生大事,例如人際關係的煩惱及升學方向等問題,在中學生的校園生活裡,有一個非老師身份的成人作為閒話家常的對象,我認為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很大幫助。在不知不覺間,樂施會同工豐富了我們義工隊的師生關係,這是我最珍視的部分,亦是這次合作的意外收穫。
 

原文刊於《新生代》雜誌 六月號
版面:《樂施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