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施世界公民教育3:寄學習於社會服務 - 專題故事 - 樂施會
跳往主要內容
開始主要內容

專題故事

發展教育2019年8月31日

樂施世界公民教育3:寄學習於社會服務

謝茜雯、余維盈 - 圖像

謝茜雯、余維盈

樂施行動組成員謝茜雯(高二級)、余維盈(初三級)

樂施會編按:樂施會在澳門推行「世界公民教育」已有五年時間。在這些日子裡,我們感謝一班同路人與我們共學,在各類活動中一起成長。為了讓讀者有不同的視角了解「世界公民教育」,我們將在這裡,連續六期刊出我們的教育夥伴及學生參與樂施會教育活動的感想。第三篇,兩位「樂施行動組」成員訴說她們對樂施會教育活動的想法和感受。

 

作者:樂施行動組成員謝茜雯(高二級)、余維盈(初三級)

 

在加入樂施會與澳門培正義工隊合辦的「樂施行動組」(下稱行動組)前,我們對樂施會的印象十分片面,腦海只有「扶貧」及「籌款」等印象。最深刻的,也只是我們曾經在街上買過「樂施米」。
 

參與行動組近兩年,對我們而言,她不是一個純粹學習的課程、也不是一個純粹行動(服務)的組織,而是一個寄學習於行動,讓組員活學活用所研習的知識的一個團隊。

在學習方面,我們在全球化的框架下,學習了四大議題,包括本地貧窮、不公平貿易、戰爭與難民、氣候變化。其中一個讓我們最深刻的活動,是「模擬難民營」。在這個兩日一夜的「難民營」裡,我們需要完成一些在澳門現實生活中無法體驗到的事,例如睡覺時以紙皮保暖、吃麵包蟲等;又例如,我們需要穿著一對自製的紙皮拖鞋走一段山路,向著「難民營地」跑。

在兩日一夜的難民營活動,余維盈(左一)和其他成員一同代入難民角色,在故事裡嘗試感受難民們的處境。

在澳門生活,我們都沒有經歷過甚麼戰亂或相似的困境。參與模擬難民營,讓我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與難民有毫釐的相似之處(當然,就算活動再迫真,我們也沒可能感受到難民百分之一的感受!)印象特別深刻。從難民營活動可見,樂施會的活動特色是以生動的手法,例如角色扮演,讓我們更容易吸收知識,以及代入「他者」的角度進行反思。

除了生動的工作坊及體驗活動外,行動組亦令我們學會如何多角度地去分析和探討社會問題。例如,導師們教導我們以思考工具「議題樹」,將特定議題(例本地貧窮及不公平貿易)的成因、現況及改善方法,作系統性的疏理。這些學習經驗,讓我們受益匪淺。

更重要的是,導師們的態度令我們更勇於提出內心的問題。例如,謝茜雯在參與行動組前,不是一個敢於在眾人面前發表回應的學生,即使有十足把握,仍會害怕回應老師的提問。但導師一句說話讓我們特別深刻:

「我們不需要比較好壞、不需要比較速度,覺得自己準備好的話,就舉手和講出自己所想吧。」

這是一句看上去很普通的話,但導師言行合一的態度,讓我們意識到回應正確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嘗試去理解、去回應,並由此建立自信心,和分析問題的技巧。

去年,作者謝茜雯(左一)和其他行動組成員設計活動,去了解外傭姐姐的需要,給予她們一點關懷。外傭雖然來澳打工賺錢,但機票、船票、中介費,還有各種各樣的開支,令她們生活過得不容易。給家人、孩子一個更好的生活,就是她們孤身一人、離鄉背井的動力。
去年,作者謝茜雯(左一)和其他行動組成員設計活動,去了解外傭姐姐的需要,給予她們一點關懷。外傭雖然來澳打工賺錢,但機票、船票、中介費,還有各種各樣的開支,令她們生活過得不容易。給家人、孩子一個更好的生活,就是她們孤身一人、離鄉背井的動力。

謝茜雯:「行動組對我來說,不是一個一年就「完滿結束」的課程,更引領我們作自我探索,以及發現社會裡的問題;她又鼓勵我們推動自己和身邊的人成為全球公民,關心社會和世界發生的一切事,特別是與不公平有關的問題,進而累積力量,以行動改變世界。」

余維盈:「在行動組裡,『同理心』一詞令我特別深刻。它的意思是將心比心,學習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及分析現況,而非按自己的看法去判斷事件。因此,同理心的目的,是修正現實生活中的自己的想法,而非修正他人。我覺得同理心一詞及背後的意義影響了我的人生價值觀。」

原文刊於《新生代》雜誌 八月號
版面:《樂施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