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施會五年同行  緬甸社區林業成果纍纍 - 專題故事 - 樂施會
跳往主要內容
開始主要內容

專題故事

倡議工作, 亞洲其他地區2016年6月06日

樂施會五年同行  緬甸社區林業成果纍纍

李育成 - 圖像

李育成

李育成爲撥款管理與評審經理,主要工作是規劃、協調和監督國際項目部資金的運用,合乎國際樂施會對扶貧項目,在質量、監察、檢討與學習等方面訂下的標準。除了日常工作,他亦喜歡旅游,欣賞文化古迹和自然風光。

DSC_0328

緬甸居民的土地權益經常遭受到無理侵害。隨著昂山素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近月上台執政,緬甸民眾期盼局面得以扭轉,但由於軍人仍然擁有巨大權力和商業利益,預期改革步伐緩慢,要扭轉克欽邦土地掠奪的問題看來不是短期內能辦到的事。更何況,克欽邦內戰還沒有結束,軍人攬權的情況看來仍然持續。

文/圖:李育成  樂施會高級項目幹事—倡議(亞洲)

自從去年10月前赴緬甸克欽邦訪點,距今已大半年了。最近,從緬甸同事手上收到最新的項目評估報告,回顧和總結了樂施會五年多對支援克欽邦社區林業的貢獻,勾起我訪點時的回憶。

DSC_0152

克欽邦的森林用戶小組利用自製的地勢模型,更好地掌握及規劃自己社區的林地使用。

樂施會可說是其中一個支援克欽邦居民保護土地權益的先行者。正如我於去年10月的博文中提到,克欽邦在內戰交織之下,當地居民面對管治失效,政策措施不彰,當地社區只能靠自發組織起來管理自己的林地。在樂施會的支持下,當地居民成功爭取社區林業的土地業權,社區從小規模生產和出售非林木森林產品增加了收入,並且增強了居民與商人的議價能力。當地居民會把增加了的收入用於孩子的教育經費,及家庭的日常需要。而且,居民也成立了森林用戶小組,集資購買機器,增加生產量。

取得的林地業權的土地面積相等於八個香港

就讓我列舉一些統計數字來說明夥伴機構在當地工作多年所取得的成果。過去五年,樂施會的合作伙伴成功取得22項社區林業的土地業權,涉及土地總面積21,443畝,相等於8個香港陸地總面積。

樂施會不單給予居民物質上的支持,也加強居民認識法律賦予的保障。要一般農民做到知法懂法,並通過法律保障自己的土地權,是不容易的一件事,需要的不只是意識,更需要恆心。當地社區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理解複雜不易懂的法律條文,並且通過法律與佔據土地的商人周旋。部分社區更從軍人或商人手上討回農地,殊不簡單。成功案例得來不易,但卻鼓勵當地社區堅持討回土地的希望和決心,也讓他們有足夠的信心向當地林業和土地部門爭取。

DSC_0158

克欽邦的森林用戶小組成員正在向樂施會的工作人員,介紹社區森林的管理情況。

同時,樂施會支持的多個非政府合作伙伴,已經成為了由緬甸林業部組成的國家森林工作小組的諮詢成員,也有克欽邦省級的合作伙伴成為了省級森林工作小組的諮詢成員,他們也自發組織省級議會、機關和其他公民社會參與制定社區森林政策文件和管理計劃,推動克欽邦參與式社區森林的可持續發展,也打開了當地公民社會直接影響政府決策的渠道。

以替代種植之名 佔據大量土地

儘管當地居民在保衛土地取得驕人成就,但仍有很多新挑戰迎著我們,我們絕不能放鬆。

樂施會合作伙伴的工作人員,正在向村民講解現時社區森林面臨的新挑戰--外來農業投資的侵蝕。

樂施會合作伙伴的工作人員,正在向村民講解現時社區森林面臨的新挑戰--外來農業投資的侵蝕。

首先,地方政府管治長期存在缺失。為將倡議改革的工作能更有效地推行,當地合作夥伴不得不聯合起來,把倡議的工作從地方層面提升至國家層面。此外,近年來大量外來農業投資湧入當地,尤其是以替代罌粟種植之名而來的,佔據或充公了大量土地,並用作種植橡膠樹或其他種植年期長的經濟作物,很多當地小農戶因此而被驅逐。當地人都相信,支持這些土地和自然資源掠奪行為的,都是當地政府、軍人和商人合謀。

隨著昂山素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近月上台執政,緬甸民眾期盼局面得以扭轉,但由於軍人仍然擁有巨大權力和商業利益,預期改革步伐緩慢,要扭轉克欽邦土地掠奪的問題看來不是短期內能辦到的事。更何況,克欽邦內戰還沒有結束,軍人攬權的情況看來仍然持續。

即使面對如此困境,樂施會的項目評估人員認為應繼續支持克欽邦的工作,並且建議回應新出現的形勢,找出推動改變的槓桿點,作出針對性的社區支援和倡議工作,特別是由外來農業投資引起的土地掠奪,及女性的土地權益長期備受忽視等問題。事實上,樂施會在過去五年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政府管治缺失,大量外來農業投資湧入當地,仍未結束的克欽邦內戰,以至是軍人攬權等因素,都會削弱我們扶貧工作的效果。如何使我們的成果長遠紮根,不致返貧,讓大眾多年的捐助持續有效而用得其所,成為了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

profile-pix
李育成為高級項目幹事──倡議(亞洲),主要工作是倡導外商農業企業在發展中國家投資時,要對小農戶負責,並促進政府執行保障小農的相關政策,以改善他們的生計。育成熟悉湄公河地區的發展問題,並且相信通過規管外商投資,可讓當地社區從中得益。除了日常工作,他亦喜歡旅遊,欣賞文化古蹟和自然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