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牧民的氣候適應社區行動(下)
跳往主要內容
開始主要內容

專題故事

中國內地2023年1月04日

青海牧民的氣候適應社區行動(下)

孔繁強 - 圖像

孔繁強

孔繁強 (Billy) 是樂施會中國項目部農村發展與氣候政策團隊助理經理。Billy是香港註冊社工,在香港和中國內地從事社會工作30多年,曾投身在前線服務、社工督導、服務設計規劃、社工教學、社會及政策研究等工作。Billy近年關心農村發展、社會經濟和氣候變化;更喜歡探索以集體音樂創作和參與式社區文化活動去推動社區發展。

前言:在「青海牧民的氣候適應社區行動」上篇,我提到樂施會在青海省嘉塘草原研究及推動牧民合作參與的草場恢復、管理和可持續運用,強調在相對貧困社區的氣候變化適應行動中,牧民參與的重要性;本文下篇,進一步介紹牧民姊妹們以多元化生計策略應對氣候變化。 

去草原考察那天,我們去了婦女手工藝合作社的小工坊門前吃午餐,餐後姊妹們高興,說一起跳跳舞吧,就出去圍圈圈跳起來了。我給她們拍照,姊妹就更樂了。

婦女手工藝合作社的小工坊門前吃午餐 (攝影:筆者)

婦女手工藝合作社的小工坊門前吃午餐 (攝影:筆者)

牧民姊妹們和「山水」人員午餐後一起跳舞 (攝影:筆者)

牧民姊妹們和「山水」人員午餐後一起跳舞 (攝影:筆者)

筆者給姊妹們看她們跳舞的照片 (攝影:胡瑋)

筆者給姊妹們看她們跳舞的照片 (攝影:胡瑋)

 

這是樂施會準備要支持的一個婦女手工藝合作生產小組。

對於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相對貧困社區或弱勢社群,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就是會影響原來的生計來源,包括:農耕、養殖、捕漁、野外採摘等,又或者是在就近的大型農場或城市的工作,都有可能因爲氣候變化而失去。因此,爲相對貧困社區和弱勢群體考慮氣候適應行動,降低氣候變化帶來的生計風險,其中一種策略就是把生計來源「多元化」,避免單單依靠一兩種生計來源。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下文簡稱「山水」)是樂施會「牧民適應氣候變化項目」的夥伴。那天,「山水」的工作人員問牧民,除了養牛或出去打工,你們還想到可以發展什麼其他的生計來源?婦女們說可以試試做一些有特式的手工藝品。好吧,那我們就一起試試吧!
 

婦女手工藝合作社的產品 (攝影:筆者)

婦女手工藝合作社的產品 (攝影:筆者)

 

山水的人員正在北京努力地找對應的市場和消費者,產品好不好賣還不知道,但婦女手工藝合作社有一個效果已經發揮出來了。姊妹們說,以前都是自己一個人在帳篷裏呆着,現在每天都來手工藝小工坊造生產,一大班姊妹聚在一起說說笑笑的聊個翻天覆地,生活比以前快樂了很多!而且,一起合作生產、互相幫忙提升技術;又聊聊怎樣設計、怎樣推銷、內部要怎樣管理和分工,姊妹們覺得自己管理和辦事能力都增強了,現在很多生活上的事都有了信心可以管好。

我聽着,沒說出口心中有了一個期待。是的,只要姊妹們聚在一起,自信心、能力和智慧就會慢慢成長起來,很快,她們就會參與更多村子裏的社區事務,將來會爲牧民社區的公共事務做出更多貢獻的。
 

姊妹們每天享受聚在一起的小工坊 (攝影:筆者)

姊妹們每天享受聚在一起的小工坊 (攝影:筆者)

 

樂施會資源不多,相對青海的遼闊,我們做的範圍其實非常渺小。但,樂施會和山水都有這個信心,這是一個很合適的牧區氣候變化社區行動模式。待我們項目可以看到更紮實的成果和結論,我們會整理好這個經驗,推廣開去,希望爲各地牧民社區、甚至政府機構提供參考和借鑑。

希望你們也會支持青海姊妹、山水和樂施會這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