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2日
海地地震兩周年 援助行動須繼續 重建進度應加快 五十萬災民待回家
樂施會最新發表報告指出,海地大地震發生至今兩周年,災後重建的進度緩慢,逾五十萬災民至今仍然無家可歸。樂施會促請海地政府以及曾承諾撥款支持重建的國家,積極加快重建步伐,讓災民得以回家。
在《海地:緩緩重建路─地震災後兩周年》報告中,樂施會促請海地政府實施全面的災後重建計畫,並重新安置仍然滯留在帳幕或防水帳篷下的近52萬名災民。樂施會促請捐助國履行捐款承諾協助重建,又呼籲國際社會合作加強海地政府的能力,以便能有效地統籌重建工作。
樂施會指出,地震發生後展開的緊急救援工作,挽救了無數生命,並為數以百萬計的災民提供基本服務;但要滿足海地居民的長遠需要,包括住屋、工作及基本服務,如教育、供水和醫療保健等,仍有大量工作需要進行。
樂施會海地地區總監Cecilia Millan說:「新政府執政與及數十億美元的援助承諾依然無助加快重建步伐,海地人質疑為何國家的重建工作進展緩慢。」她續稱:「大地震發生後兩周年,援助行動必須繼續。雖然重建進度緩慢,海地的政治及經濟精英仍有機會解決自獨立後一直困擾著當地的長期貧窮與不平等問題。海地現時不容落後,必須繼續向前邁進。」
海地地震踏入兩周年,雖然海地的重建工作有待改善,但仍不乏正面進展。地震遺留下來的近半數瓦礫,相當於500萬立方米的碎片已被清理,相對於過去在地勢不如太子港複雜地區發生的人道危機,這次災後清理的速度明顯加快。地震前,海地全國估計只有5%道路獲鋪蓋,災後至今已興建或重建了大約430公里的道路,為恢復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建設。
不過,當地仍有許多重要問題尚未解決,當中多數是在地震前已經存在多年的老問題:超過五十萬災民現時仍然居住在帳幕或防水帳篷之下;許多海地人無法取得自來水、缺乏廁所或無法接觸醫生;霍亂已奪去了數以千計的生命,並持續對公眾健康構成嚴重威脅;超過70%勞動力開工不足或失業。
海地重建臨時委員會(IHRC)雖然在協調重建項目中取得一些進展,但在加強海地政府能力以採取關鍵性的長遠行動上,卻只完成了少量目標。隨著海地重建臨時委員會的任命即將完結,捐助國應該支持海地成立國家協調體系,使其在重建過程中擔當策略性和協作的角色。
去年的海地總統選舉,以及之後新總統與國會的政治角力,阻礙了重建進度,樂施會呼籲新政府應該承擔起領導角色,制定全面的安置政策,並為在地震中失去家園的災民提供明確的時間表;同時亦應吸納更多海地的公民社會參與重建規劃及管理,以確保人民的優先需要得到滿足。
縱然海地重建項目獲承諾大筆捐款支援,但承諾的金額沒有轉化為實際資金落入災區。根據聯合國的資料顯示,各國承諾在2010至2011年為重建項目撥款46億美元,但截至2011年9月,捐款國只兌現了總額的43%。
海地政府的財政預算中超過70%的資金源自發展援助,新政府必須得到捐助國的支援,才可以履行承諾,積極解決海地最逼切的問題。
Millan說:「捐助國必須兌現他們的承諾。災民正亟待援助,他們當中許多無法獲得基本服務或生活不保。我們必須團結一致,並遵守對海地人民所許下的長期承諾。」
編輯注意事項:
在過去兩年間,樂施會透過地震災後的緊急救援及霍亂防治工作援助了超過100萬名災民。在2011年,海地新政府成立,樂施會亦將工作重點由緊急救援轉為與海地的夥伴機構合作,積極推動當地的重建工作,包括在太子港及鄉村地區創造就業和改善水利與衛生設施。
-完-
關於樂施會
樂施會是獨立的國際發展及人道救援機構,致力消除貧窮以及導致貧窮的不公平狀況。我們在香港以及世界各地以多元方法解決貧窮問題,包括推行社區可持續發展項目、人道救援及災害防治工作、本土及國際政策倡議,以及培育本地青少年的世界公民教育。香港樂施會于1976年成立以來,共於逾70個地區推行扶貧發展及救災工作。香港樂施會亦是樂施會國際聯會的創會成員,聯會成員于92個國家推展扶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