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及更新 - 最新消息 - 樂施會
跳往主要內容
開始主要內容

新聞稿及更新

2013年5月09日

樂施會年底將完成所有汶川地震重建工作保證所有捐款用於項目之中

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地震,至今已經5年。這場8級地震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達8,451億人民幣。地震發生後,樂施會迅速在四川、甘肅、陝西三省開展緊急救援工作。截至今年3月,樂施會為汶川地震籌得1.72億港元,合共動用了1.71億港元,在受災三省開展224個項目,包括28個緊急救援項目和196個災後重建項目,超過85萬人次受惠。餘下約100萬港元用於地震中尚未完成的重建項目,預計2013年底完成所有項目。我們保證所有捐款均會全數用於汶川地震的救災及重建工作。

樂施會中國項目總監廖洪濤說:「五年前的汶川地震是歷年來樂施會在香港爲全球人道救援工作籌款的最高紀錄,亦是樂施會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直接參與的緊急救援工作。2009 年 1 月,我們與國務院扶貧辦外資項目管理中心和中國國際扶貧中心,簽訂《開展汶川地震貧困村災後恢復重建試點項目框架協議》,是首批中國政府認可的從事地震災後重建的國際非政府組織之一。重建的整體方向,集中修復和重建小型基礎設施,為災民未來的生計發展奠定基礎;後階段則強調通過發展農業和畜牧業等途徑,令受災群衆能夠恢復災前的生計水準,並提高社區的可持續發展、防災及自我組織能力。」

與政府部門合作時,樂施會一方面期望確保政府部門尊重和嚴格按樂施會公開、透明和參與式的項目管理原則,實施救援和重建項目,另一方面藉著相互合作關係,推動政府部門採納及推廣樂施會的工作手法。樂施會的救援和重建項目也與很多當地的民間團體合作,希望藉此推動內地民間團體發展及能力建設,提高他們的問責性與公信力。


地震令不少貧困村民背負重建房屋等許多新的負擔,容易債務纏身,因此增加經濟收入、提高生產能力的生計發展項目,對災民來說極為重要。以陝西省略陽縣徐家坪鎮貓兒溝村為例,地震令全村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816人民幣下降至564人民幣。但村民參與樂施會的核桃種植及當地品種烏雞養殖等生計改善項目,並使用了項目推廣的無公害農業技術後,社區同時也建立了災害預警機制,除了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已達1266人民幣外,同時社區也具備了防災減災能力,使生態環境也得到改善和保護。

在汶川地震的救援和重建項目中,樂施會亦特別注重向貧困、弱勢和缺少外界援助的偏遠農村和少數民族投入資源,過程中特別關注有特殊需要的群體,如婦女、貧困家庭。此外,我們重視社區及災民參與,包括討論及決定項目的內容,以保證項目能夠回應災民需要,同時推動社區能力和社區組織的發展。

在整個地震的緊急救援階段,樂施會先後約有60名職員直接參與救援行動、物資採購和傳播工作,並於2008年6 月於在成都成立災後救援與重建項目辦公室,負責推行四川災區的緊急救援工作。同年 8 月樂施會啟動災後重建工作,10 月制定為期五年的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策略規劃。

截至今年3月,樂施會投放了1.71億港元於受災三省推行緊急救援及重建項目,其中3,200多萬港元用於緊急救援項目。樂施會一直十分重視透明度和問責性,設有嚴謹的財務管理審計和項目監察制度,確保所有捐款用得其所,用到災區和災民身上。所有物資由採購、詢價、派發,都由樂施會的工作人員直接負責,過程公開、公正、透明。在採購過程中,我們採取三方比價的方式,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盡量節省資金,讓有限資源可以支持更多災民。發放物資時,我們須領取物資的災民簽收的記錄名冊(又名花名冊)。物資發放後,樂施會的工作人員會到現場進行回訪和審計,確定災民按質按量收取樂施會援助的物資,並與村民代表及受訪者瞭解他們對發放程式及標準的意見。災民亦可透過張貼於村內的公示,清楚知道物資發放是否公平、妥善。

樂施會於4月中發表了《5•12 汶川地震五周年樂施會工作報告》,按此下載。

- 完 -


關於樂施會
樂施會是獨立的國際發展及人道救援機構,致力消除貧窮以及導致貧窮的不公平狀況。我們在香港以及世界各地以多元方法解決貧窮問題,包括推行社區可持續發展項目、人道救援及災害防治工作、本地、國家及國際政策倡議,以及培育本地青少年的世界公民教育。香港樂施會於1976年成立以來,共於逾70個地區推行扶貧發展及救災工作。香港樂施會亦是樂施會國際聯會的創會成員,聯會成員於94個國家推展扶貧工作。

傳媒查詢,請聯絡:
朱麗珊 Sarah Chu
樂施會傳訊幹事
電話:+ 852  3120 5280 / + 852  9276 0064
電郵:sarah.chu@oxfam.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