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顧最弱勢 扶貧導團結 - 專題故事 - 樂施會
跳往主要內容
開始主要內容

專題故事

發展項目, 中國內地2016年8月24日

關顧最弱勢 扶貧導團結

李冰心 - 圖像

李冰心

李冰心爲樂施會高級籌募幹事,經常探訪樂施會在世界各地的項目,了解受助社群的生活情况,並以文字及照片記錄項目對他們的幫助及影響。

源源不絕的自來水伸手可及,生活大大改善了,寸寸娃笑不攏嘴。

源源不絕的自來水伸手可及,生活大大改善了,寸寸娃笑不攏嘴。

文︰李冰心   樂施會高級籌募幹事(傳訊)

景利忠和寸寸娃在聊天。

景利忠和寸寸娃在聊天。

那山‧那人

景利忠在山林裡攀爬了半小時。回頭望去,山腳下散落的農舍,已漸行漸遠。這條山路,他走過好多次了。由陌生走到熟悉;由崎嶇走到駕輕就熟。很長時間,山徑不曾緣客掃,因為居住在山上的人,從不期望有誰會來看望自己。

終於抵達山上,一座老泥房依山而建,房子的外牆佈滿裂痕。景利忠在走廊尋找寸寸娃。四野人蹤滅,只有風聲在山中迴盪。他估計,寸寸娃拾柴去了。

門沒上鎖,景利忠逕自推門入屋,光線照進屋內,將一室照亮起來。這是寸寸娃睡覺和起居的地方,家徒四壁,一張小木床,稻草為床墊,破布為被。枱上凌亂的堆放著碗筷、雜物。

他將山下帶來的餅乾和香煙放在枱上。這是他送給寸寸娃的心意。之後,他走出屋,在前面的空地找到水喉,扭開,掬一把水洗手抹臉。望著眼前的自來水,回想初來三河壩鄉,曾在村裡待了幾個月,慢慢和村民建立了深厚感情。他特別關注寸寸娃。他知道,這自來水,對寸寸娃太重要了。

寸寸娃,甘肅省隴南市康縣三河壩鄉水草壩村人,年過五十,父母已故,無妻無子嗣,長年獨居山中,百病纏身,出行基本上靠爬,已二十年沒出過縣城。外面的世界離他很遠,他默默守著曾經有父母的家,那個曾經有笑聲和溫暖的家﹗寸寸娃是他的別名,人們記不起這位個子像小孩,居於山上的同村人的名字了。

DSC06393

未通自來水前,村民(主要是婦女)每天都要到河邊取水,生活非常不便。 攝影︰陳裕榮

康縣位於甘肅、陝西、四川三省交界,是有名的「窮鄉僻壤」,三河壩鄉的斜坡、馬家山、水草壩三個村為康縣最貧困和偏遠的村落。長久以來,村民沒有自來水,每天要到河邊打水,水質又不好,影響健康。山下的人取水尚且不方便,獨居山上的寸寸娃,每天要下山到河裡用桶揹水,就更艱難,風濕性關節炎讓他快要失去揹水的能力。

修通自來水後,改善了水質,村民的健康得到保障,婦女的勞力也大大減省了。攝影︰陳裕榮

二零一四年年底至二零一五年年中,樂施會和夥伴組織「天水市隴右環境保育協會」,支持斜坡、馬家山、水草壩三個村的村民修建供水設施。景利忠就是項目負責人。經過一番努力,村民都用上了自來水,生活和健康都大大改善了。婦女不用每天花時間挑水,勞力減省了,有更多時間發展生計及照顧家庭。

但景利忠認為,仍有一個棘手問題,若不能解決,那麼,項目不算成功。

住在山上的寸寸娃,是唯一沒有通自來水的村民。身體的殘疾,讓他不能達到「每戶受惠家庭都要付出勞力參與修水」的項目要求。獨居山中一隅,距離水源兩公里,又使他的處境更艱難。

從事農村發展工作的人都明白,若最貧困、最需要支持的人不能受惠,那扶貧工作,只是紙上談兵﹗更重要的是,項目終有完結的一天,那時候村民就要自己承擔持續發展、管理社區事務。若他們各家自掃門前雪,那發展工作最看重的助人自助和團結互助精神將無法實踐。

生活迎來曙光

時間是二零一五年五月某一天。寸寸娃的生活終迎來了曙光。景利忠召集村民委員會成員商議如何解決寸寸娃家的修水問題。席間,村委書記否決道︰「村民沒有時間,也沒人願意付出勞力幫他修水,而且協調困難。」

村民浩浩蕩蕩上山,為寸寸娃修水。

村民浩浩蕩蕩上山,為寸寸娃修水。

景利忠挨家挨戶走訪村民,他們的積極反應令他喜出望外︰「我們願意幫助寸寸娃修水,但需要有人組織。」

景利忠果斷表示︰「我來組織﹗」

次日,景利忠成功組織了十三戶家庭幫助寸寸娃修水。他們拿著長長的白色膠管,浩浩蕩蕩上山。那些小管子,用來引山水到寸寸娃家,要藏在地下,這樣冬天時水才不會

寸寸娃(左下角)的家,第一次這麼熱鬧。

寸寸娃(左下角)的家,第一次這麼熱鬧。

結冰。第二天,另外十八戶家庭參與修水。第三天,最後二十六戶家庭也積極參與。本來預計需時四天才能完成的工程,眾志成城下,兩天半就完成了。

寸寸娃感動得無法形容。他不善辭令,只每天燒水給村民喝,以示感謝。

當自來水終於到家時,寸寸娃笑逐顏開。從此,一口清潔食水不再是奢侈,而寸寸娃和村民之間,也因為修水而連繫上了。

眼見村民擁有自來水後,生活大大改善,雖然一路走來不容易,景利忠還是覺得欣喜。他甚至覺得,寸寸娃的山中之家,雖然清冷,但不再孤絕了。

 

IMG-20140920-WA0045_1411220815378李冰心為樂施會高級籌募幹事,經常探訪樂施會在世界各地的項目,了解受助社群的生活情況,並以文字及照片記錄項目對他們的幫助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