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氣候融資年增長微升至 205 億美元 仍遠不夠幫助貧困國家應對氣候危機
跳往主要內容
開始主要內容

新聞稿及更新

2022年11月01日

亞洲氣候融資年增長微升至 205 億美元 仍遠不夠幫助貧困國家應對氣候危機

亞洲國家2020 年的氣候融資按年增長升28%,至 2020 年達到 205 億美元,然而這增長幅度並不足以讓亞洲的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危機,更有可能在本月稍後於埃及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上引發緊張局勢。

隨着氣候問題加劇,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本日漸增加,亞洲的發展中國家無法單獨應付當前和未來的氣候挑戰。在缺乏足夠的財政支援下,發展中國家只能舉債應對極端氣候的影響,因而隨時陷入債務危機。

樂施會今日發表《亞洲氣候融資》(Climate Finance in Asia) 報告,首次分析 2013至20 年間流入亞洲 18 個國家總值 1,130 億美元的氣候資金,報告發現:

  • 亞洲國家擁有世界一半近 40 億人口,當中包括孟加拉、柬埔寨、緬甸和阿富汗等貧困國家,但每年所獲的氣候融資只佔全球約25%。
  • 亞洲國家從現在到 2030 年,預期每年需要 1.3 萬億美元來處理氣候變化帶來的問題;即使撇除中國,亞洲國家每年仍需要 3,710 億美元。樂施會表示,現有的資金水平嚴重不足,迫切需要國際社會的支持以滿足預計的大部分氣候資金需求。
  • 僅三分之一的氣候融資,用於幫助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害;另外三分之二資金用於氣候減緩舉措,特別是大型運輸和能源範疇。
  • 流入亞洲的大部分資金來自貸款,往往迫使已經負債累累的國家削減公共服務以償還債務,目前老撾和緬甸陷入債務危機的風險甚高。然而調查發現,亞洲只有 17% 的雙邊氣候融資和 6% 的多邊氣候融資以贈款形式提供。
  • 僅有大約 0.5%以贈款形式提供的氣候資金直接流向亞洲地方社區、民間組織和政府,由地方主導使用,使他們在管理這筆資金方面幾乎沒有發言權。

樂施會亞洲區域政策和倡議協調員 Sunil Acharya 表示:「亞洲正遭受一場又一場氣候變化驅動的災難所破壞,災難奪走無數生命並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巴基斯坦被水淹沒、中國和印度被 50 度的熱浪侵襲、孟加拉人被迫放棄被海水淹沒的農田、菲律賓受到日益嚴重的颱風侵襲。這正成為亞洲不可逆轉的人道主義危機。亞洲一半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卻要承擔大筆債務去應對他們幾乎沒有份造成的氣候損害。」

報告指出,印度在 2013至20 年間獲得的氣候融資總額最高(371 億美元),其次是孟加拉國(140 億美元)、中國(121 億美元)和印尼(100 億美元)。然而,按人均比較,馬爾代夫每人獲得 59 美元,印度僅為每人 3 美元。

2013至20 年間亞洲最大的雙邊氣候融資捐助國是日本(282 億美元)、德國(112 億美元)、法國(60 億美元)和美國(11 億美元)。來自日本的融資 70% 可被視為「贈款等值」,而德國僅為 41%,法國為 44%。

報告顯示,一些貸款方居然將亞洲區內化石燃料項目(例如日本向孟加拉提供30 億美元建設巨型 Matarbari 燃煤電廠)計算為「與氣候相關的發展融資」。報告又稱,儘管各國擁有發展權,但都不應假借「氣候相關」來合理化新的化石燃料項目。

樂施會認為,已發展國家應在 2025 年之前增加對每個亞洲國家的氣候適應資金,以符合《格拉斯哥氣候公約》將適應資金倍增的要求,並專注於提供贈款而不是貸款,另外以市場利率借出的資金亦不應被視為氣候融資。氣候融資必須透明和易於追蹤,並且讓當地社區、民間社會組織和地方政府主導決策,更針對婦女和女孩的需要,以真正幫助貧窮人。

報告又探討亞洲自發的南南氣候資金,指出本研究覆蓋的18個亞洲國家中,有13個國家總計收到中國840億美元的南南氣候資金。最大的受益者是巴基斯坦(314 億美元)、印尼(108 億美元)、孟加拉(104 億美元)和菲律賓(99 億美元)。該報告估計,其中超過 350 億美元用於「與氣候相關」的減緩目標。

樂施會中國項目總監羅玉蘭表示:「亞洲的發展中國家若需要更穩妥、更配合環境需要的資金來應對氣候變化,來自中國和印度等國的自願性的南南氣候資金相信可以提供幫助——只要這些資金合符我們一直所強調的原則,包括:以贈款爲主、針對婦女和女孩的需要、由地方主導、不使用化石燃料、並集中用於消除不平等的舉措。」

- 完 -

關於樂施會
樂施會是國際扶貧機構,致力透過政策倡議、社區扶貧及人道救援服務,與大眾共建「無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