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發展與災害管理 - 中國內地 - 發展項目 - 扶貧工作 - 樂施會
跳往主要內容
開始主要內容
農村發展與災害管理

樂施會在貴州威寧縣鐵匠塘社區開展綜合發展項目,通過參與式手法推行健康與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了社區自主發展與可持續生計。攝影:雷光青/樂施會

建立可持續生計是脫貧的關鍵。在雲南、甘肅、貴州等重點策略省份,樂施會的農村發展項目主要有四大重點:經濟收入提高、減災防災、氣候變化適應、社區自我組織和管理。我們倡議政府部門以農戶為本的手法來管理項目,農戶能直接參與扶貧項目管理的每個環節,包括設計、執行、監督與評估,使投入的資源更能瞄準貧困戶,以更有效改善貧困農村的生計與發展。

 《農村發展主題項目》簡要 下載

農村發展為樂施會中國項目部主題項目之一。樂施會自1987年在內地西南地區開展農村發展工作,其後擴展至西北地方。現時農村發展工作的策略省市包括雲南、四川、貴州、廣西、陝西、甘肅和青海。本簡要內容包括分析農村貧困現況和致貧的原因、農村發展項目的目標和策略、農村發展過去項目發展的里程碑,項目主要的產出和成效,當中包括四個案例的經驗:(1) 主動適應氣候變化的可持續生態村莊建設模式、(2)災後可持續發展的社區組織培育、(3)社區主導型發展實現政府參與式扶貧機制創新及(4)少數民族文化發展提升社區凝聚力。

 

在青海的高原養犛牛

位於青海省的玉樹地區,許多牧民靠畜牧維生,不少牧民更會兼任副業來增加收入。當地其中一名牧民土尕說:「以往,我們靠尋找冬蟲夏草來幫補生計,也從政府處得到一點補貼,但生活仍然困難。2015年,我們搬來紅旗村生活。之前,我們沒有自己的牲畜。」

為了改善生活,土尕和他妻子永青搬進扎多鎮紅旗村。位於青藏高原的紅旗村,生活條件其實並不太理想,嚴冬時氣溫會低至零下30度,生計選擇也非常有限,但紅旗村擁有大片草場,草場品質也好,有條件開發畜牧業。有見及此,樂施會與當地夥伴機構「稱多縣扶貧開發局」協助成立紅旗村牧場合作社,更為合作社提供62隻犛牛,目前已經壯大到157頭。項目推動牧民成立犛牛養殖小組,由村民選出兩個代養戶家庭來照顧犛牛。犛牛的副產品不但為代養戶帶來收入,還會分贈給紮多鎮約45戶貧困家庭,發揮助人自助守望相助的精神。

根據項目的規定,當犛牛誕下小犛牛時,總數的四分之三將分給代養戶家庭,四分之一則分給合作社,成為全村共同擁有的財富。此外,代養戶每年必須向扎多鎮45戶孤寡老人或單身母親的貧困家庭,每戶提供六斤牛油及三斤乳酪。

土尕和永青是其中一個代養戶家庭。永青帶著笑容地說:「為了過更好的生活,我們決定加入這項目。我們有氣有力,相信只要努力牧養犛牛,生活就可改善。我們現在擁有21隻小犛牛,如果我們把小犛牛全部出售,就可以立刻賺到6,300元人民幣,但是我們不會這樣做。我們會養大牠們,每隻成年犛牛每年可以生產約50斤牛油及40斤乳酪。我們預計收入會在五年內改善。」

這項目不但有效改善代養戶的生產條件,增加收入,同時培養村民互助合作的精神,長遠為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攝影: 梁舜堯 / 樂施會義務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