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施會自60年代開始在坦桑尼亞展開工作,主要以改善當地人的生計爲主,同時保護弱勢羣體的權利,令他們能夠透過公平共享資源建立美好生活。自2016年起,香港樂施會針對不同貧窮問題的性質支持多個發展項目,當中包括加強小農(尤其婦女)在稻米和劍麻價值鏈的參與,使他們的收入能持續地得到改善。
在東非坦桑尼亞的農田間奔走,在乾燥的環境下,我到小農Suzanne Jinyange的家進行家訪。開朗的她與六名子女在欣延加的Kishapu社區居住 (第21頁, 右下圖)。她家門外是一塊種滿劍麻的農地,旁邊放置了一台小型劍麻處理機。受氣候變化影響,缺水令昔日所種的植物都枯萎了,她說:「往日在田裡種的是棉花和高粱,勉強可以維持生活,但仍然捉襟見肘。」這也是普遍當地小農的寫照。
近年,當區的降雨量變得不可預計。以前每年的11月至翌年4月是雨季,滋養棉花 (是坦桑尼亞其中一種主要出口商品) 和高粱成長。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雨季已經無法預測甚至不再出現,這些農作物便開始枯萎,衝擊小農的生計。
雨量減少令當地缺水情況嚴重,加上當地缺乏輸水管等基建,乾旱令道路塵土飛揚。農民為了生活需要,不得不拿著塑膠水桶、水瓶,跑到村裡的水井或水龍頭取水。現時,坦桑尼亞全國共5,300萬人口,逾六成人以畜牧和務農維生。
樂施會與當地夥伴機構Katani於2009年合作開展劍麻種植綜合項目。劍麻有耐旱的特性,缺水也不枯萎。Suzanne後來於2013年加入項目,參加了種植劍麻的培訓,還獲得一架小型劍麻處理機,令Suzanne可以快速去掉劍麻的表皮,抽取內裡一條條的纖維。由於出售劍麻纖維的價值遠比整棵植物高,Suzanne每年靠出售10噸劍麻纖維,能賺取約35,000港元收入。因為農民改種劍麻,在塵土飛揚的路上,我間中會看到一排排整齊分布的劍麻,取代了棉花和高粱。
這筆收入對Suzanne來說,是生死攸關的改變。她其中一名女兒患有骨癌,需要接受較先進的醫療診斷,以往鎮上的醫療相對落後,收入增加後她可以把女兒送到城市的醫院接受較理想的治療。提到她女兒,Suzanne微笑地說:「她的病穩定了,我也放心了。我們種植劍麻的收入也能支付其他孩子的學費。」
除了在Suzanne居住的Kishapu社區外,項目亦在Meatu社區推行,自實施至今已支援近1,000名農民,有效地提高他們的生產能力。項目更涵蓋劍麻加工及收購中心,增加小農的集體議價能力。項目又協助農民組織合作社Shiwamki Association,工人以大型劍麻處理機抽取最柔順的纖維,提升劍麻的經濟價值。中心集合了近200位農民的收成,有足夠的貨量,增加了他們的議價能力。此外,項目鼓勵小農成立農戶互助協會,遊說當地地方議會,將劍麻列為區內優先發展的項目。當地方議會計劃向農民種植劍麻徵稅時,協會成功遊說議會,承諾徵稅要以不影響劍麻農民的生計為原則。
我離開村子時,一位婦女拉著我的手,帶著自信的笑容叮囑我們下次要到她家,因為明年她應該有錢修補她的小屋,可以招呼客人了。非洲有很多地方依然貧窮,但劍麻農民對人的熱誠、臉上的笑容,卻令我感受到她們心中充滿對未來的希望。
撰文︰林穎賢 / 助理經理 - 非洲及南南合作
攝影:Sunsun Leung / 樂施會義務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