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劇貧富懸殊 本港貧富差距擴大至逾47倍
跳往主要內容
開始主要內容

新聞稿及更新

2022年10月05日

疫情加劇貧富懸殊 本港貧富差距擴大至逾47倍 四分之一貧窮人士失業  樂施會促新一屆政府積極處理貧窮問題

樂施會今日發表《香港貧窮狀況報告:疫下本港貧窮與就業面貌》,分析政府統計處數據,比較最貧窮及最富裕一成住戶月入中位數,差距由疫情前34.3倍(2019年)擴大至47.3倍(2022年第一季),反映疫情下貧富懸殊的情況愈見嚴重。

樂施會總裁曾迦慧表示:「疫情下本港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貧窮人失業及就業不足問題仍然嚴峻,貧窮問題是新一屆政府必須處理的重大事項之一,期望現屆政府於月中公布的首份施政報告,提出積極協助貧窮人疫後復元的政策。」

樂施會分析政府統計處2019至2021年及今年第一季數據,將住戶月入中位數分成十個等分(第一等分為最貧窮,第十等分為最富裕),其中,愈貧窮組別的收入跌幅愈爲嚴重,最貧窮一成住戶今年第一季的收入,較疫情發生前下跌逾兩成;第二及第三等分亦下跌近一成,明顯高於整體跌幅2.4%。相反,第七至第十等分的住戶月入中位數有增幅,最富裕的一成住戶收入更較2019年上升6.3%。

貧窮人士失業率持續高企,今年第一季貧窮人士(即家庭月入低於全港住戶入息中位數的一半)失業率達26.1%,較非貧窮人士高出超過8倍,62%貧窮失業人士為40歲或以上。貧窮與非貧窮失業人口同樣要面對長時間失業的煩惱,但貧窮失業人口的失業時期相對較長,六成貧窮人失業達兩個月以上,四分一更失業超過半年。零售、住宿和餐飲服務以及低技術工種為失業重災區。

工時方面,今年第一季有高達77%貧窮人士每周工作不足20小時,而2020年則為59%,反映基層工友就業不足的問題惡化。

非經濟活躍貧窮人口亦大幅上升,今年第一季數字為109萬,較2020年上升3.2%。其中46.6萬為65歲或以上的長者,較2020年急增15.2%,亦代表沒有工作的長者當中,每兩人就有一人處於貧窮。另一方面,托兒設施嚴重不足,導致貧窮婦女勞動參與度持續偏低,近八成難以外出工作幫補家計。

樂施會認為,最低工資對基層於疫後復元發揮重要作用。如最低工資落實一年一檢及調整至樂施會建議的每小時45.4元,最少能惠及近34萬低薪工友,覆蓋現時9%的整體僱員人數。環顧世界,不少國家及城市於疫情期間亦有上調最低工資,以確保企業不會因節省成本而剝削基層。本會亦呼籲政府及其他有能力的僱主多走一步,向基層僱員支付生活工資(2022年最新水平為每小時不低於58.9元)。

我們亦建議政府延長「臨時失業支援」計劃至年尾,讓目前仍然處於失業狀況的人士可申請有關支援,預計延長計劃能額外讓12萬人申請,涉及開支為12億。另外,政府因疫情放寬在職家庭津貼(職津)最低工時要求的措施已於5月屆滿,樂施會建議政府延長相關措施,並進一步下調最低工時要求至36小時,讓從事散工或臨時工的工友亦能受惠。

為協助中高齡失業人士,樂施會建議政府「中高齡就業計劃」向聘用40歲或以上失業人士的僱主增加1,000元資助金額。此外,現時僱員再培訓局「特別・愛增值」計劃只包括失業及就業不足人士,樂施會建議當局將計劃涵蓋在職人士,讓他們提早學會新技能,能選擇在疫情下轉行。

為顯示政府對低收入照顧者的承擔,當局應將「為低收入家庭護老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恆常化及增加受惠人數,並且撤銷照顧者不能領取綜援及長者生活津貼的規定。同時,加強兒童照顧服務,優先於缺乏支援的地區提供獨立幼兒中心,釋放基層婦女勞動力,助她們重返勞動市場。

樂施會在香港推行扶貧工作逾25年,一直透過綜合扶貧手法推展不同社區扶貧項目,賦權弱勢社群,協助改善生活。例如:協助劏房戶家庭將非必需品暫時存放在迷你倉,以改善其居住環境;向四千名清潔工人派發便攜式風扇,減輕他們在酷熱天氣下患上暑熱病的機會;透過「慳得有營 2.0 - 社區流動營養診所」計劃,協助基層家長和小朋友掌握營養知識。承接10月17日「國際滅貧日」,樂施會推出一系列「貧窮說」公眾教育活動,希望讓公眾以多一份同理心理解貧窮議題,並且與樂施會一起推動改變。詳情:https://bit.ly/empowermentmarket
 

- 完 -


關於樂施會
樂施會是國際扶貧機構,致力透過政策倡議、社區扶貧及人道救援服務,與大眾共建「無窮世界」。
 

傳媒查詢,請聯絡:
陳敏婷 Roni Chan
樂施會傳訊幹事
電話:+852 3120 5222 
電郵:roni.chan@oxfam.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