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救援, 亞洲其他地區2018年1月18日
羅興亞人教懂我的事
劉德欣
劉德欣於2015年初加入樂施會,負責傳訊工作,喜歡說世界各地貧窮人的故事,亦關心本地議題。雖然老土,但真心相信,「無窮世界」的起點,在每個人心中。
文:劉德欣 樂施會傳訊幹事
相片提供:高仲明 樂施會/義務攝影師
自去年8月25日開始,逾65萬名羅興亞平民由緬甸若開邦北部跨越邊界逃往鄰國孟加拉,引發自1994年來爆發速度最快的難民危機。樂施會傳訊幹事劉德欣Clara與同事、義務攝影師早前到訪了當地。
早陣子和一班朋友去了新界放風箏,與大家在草地上狂奔狂跳時,我想我已經忘了離開校園後,有多久沒有拿起過風箏。看著風箏在香港的天空飛翔,讓我更掛念的是,住在孟加拉羅興亞難民營的九歲男孩Abir和他那高飛的風箏。
去年8月底到現在,有逾65萬名羅興亞人為逃離暴力威脅去到孟加拉東南部科克斯巴扎爾地區(Cox’s Bazar)。我和同事、義務攝影師於去年底去到孟加拉羅興亞難民集中地,到訪了其中兩個難民營──庫圖巴朗及巴魯卡里延伸營。雖然在出發前已讀了很多新聞報導和救援報告,然而親身來到難民營的那一刻,仍然令我感到震撼──用竹枝和膠布搭建的簡陋帳篷,密密麻麻佈滿高高低低的山丘,延綿不盡,眼前這一幅景象是我從未見過的。原來,單單在彼此相連的庫圖巴朗及巴魯卡里延伸營,在數月間迫進了逾54萬人,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難民營。
難民營內的都是泥沙路,雖然部分已鋪上沙包,但仍然不好走。我們到訪的前一個月,當地出現暴雨,難民營的路都被水淹沒,我們到達時仍看到水坑處處。這些黃泥小路,路面起伏不平,加上沒有植被,沙質鬆散,令走路更覺困難。然而,營內數十萬人每日的生活就依靠這些「路」。難民因為不同的原因走在路上:到中心領取毛氈糧食的、外出為家人打水、以至斬柴煮食的….. 難民在路上熙來攘往,讓我覺得他們雖然身處困難中,仍為生存努力著。
走在我前頭的有幾位看上去像六、七歲的孩子,為幫忙家人搭營,他們扛著一扎扎比他們高很多倍的竹枝。我們來到一個特別斜的小山坡,我雖穿著行山鞋,仍要放慢腳步,生怕一踏錯會滾下山;他們扛著長長的竹枝卻仍靈活的蹺過我,連跑帶跳的幾秒間下了坡──他們的腳是光著的。
在天空翱翔的風箏
難民營內有很多小孩放風箏。在一個山丘上,我們遇到了正放著風箏的Abir。他和朋友就地取材,用罐頭當線軸,竹枝當骨架,再加上線頭自製了一隻風箏來。他還不知從哪裡找到一個有明星肖象的膠袋,裁成風箏面和飄帶,令他的風箏在天空翱翔時特別醒目。
他的爸爸Shamim告訴我們,他們一家走了幾天幾夜的路程才來到難民營,因為逃難時甚麼也來不及拿,路上只能靠收集雨水,摘野菜和人家接濟。他們來到孟加拉的難民營已經兩個月,仍然得不到足夠的食物和食水,更要與二十家人共用一個廁所。由於營養不足,很多難民的抵抗力都變弱。Abir受訪時也表示受到感染。雖然帳篷裡空空如也,但只要還有風,他還是要放風箏。縱使環境嚴峻,孩子沒有放棄追求快樂的本能,沒有放棄讓內心隨著風箏飛翔。
一無所有仍能分享
在另一個山丘上,我們走進一個帳篷和一班婦女交流。那天陽光猛烈,走了一個多小時的山路,我早已全身濕透。在陽光直照下,空空如也的帳篷只覺悶熱。我們坐在鋪在地上的一塊膠布,一邊和婦女們聊著天,一邊滴著汗。她們看到我的狼狽相,拿起一塊布扇輕輕為我撥涼。涼風吹來的一刹,我有點感動。婦女雖然家中空無一物,卻看到我的需要,把當刻僅有的和我們分享。我們只是萍水相逢,她也樂意幫助,我想這就是人道救援的精神。
當地同事跟我們說,每個工作人員到難民營的初期,看到營裡的需要、聽到難民的故事,都需要花時間去哭,去消化。但哭完了,第二天就要開始工作。當看到服務的每個人,面對困境是如此勇敢,如此強大,在前線工作的救援人員就更受到鼓舞,要把救援工作做好。雖是老生常談,但我第一次親身領悟,原來當我們能夠幫忙,能夠施予,真的不是因為我們比較強,只是因為這一刻,我們處境比較幸運。而一個人是否強大,是在乎在困難中,你是否仍然能夠快樂和分享。
孟加拉.羅興亞人道危機
去年8月底開始,已有超過65萬羅興亞人,為逃離暴力威脅,由緬甸逃亡至鄰國孟加拉,他們身無長物,棲身於環境惡劣的難民營內,缺乏足夠的食物、食水及廁所,很多孩子捱餓,更普遍有腹瀉,傳染病爆發的危機日大。四月更會步入雨季,簡陋的帳篷將難以抵禦風雨吹襲,情況令人憂慮。
樂施會正在當地展開救援工作,為難民搭建貯水塔、提供食水和衞生設施、派發應急糧食、向婦女發放衞生用品包等,至今已支援了超過18.5萬人。孟加拉的羅興亞人道危機,是1994年以來難民人口急增得最快的人道危機,情況危急,您的關注及支持,能助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