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議工作2019年10月02日
富人排碳,窮人埋單?
郭盈悅
郭盈悅於2017年中加入樂施會,協助東南亞國家發展可持續社區;其後加入傳訊部,負責全球倡議及海外項目的傳訊工作。個人研究興趣包括公共政策、社會發展及充權。她喜愛本地文化和戶外活動。
近年,酷暑、風暴、嚴寒等極端天氣幾乎成為常態,愈來愈多人明白全球暖化,會為地球帶來不能逆轉的影響,因而決心投入低碳生活,但亦有政治領袖繼續對氣候變化的禍害充耳不聞。早前這項世紀議題再次在國際間風起雲湧,各國領袖在紐約參與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會場外由9月20日起一連八天,全球150個國家的民眾舉行合共過千場抗議活動,要求與會者臨崖勒馬,兌現氣候承諾,並關顧在氣候變化中首當其衝的貧窮人。
國際樂施會在這期間亦發表題為《Who Takes the Heat?》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最富裕一成人口製造的碳排放量佔整體一半,而最貧困的一半人口(35億人)僅佔一成,但後者卻要承受超級風暴、乾旱以及其他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極端天氣事件影響,經常三餐不繼,甚至失去家園,偏偏他們獲國際援助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極少,平均每人每日只有不足1毫港元。
極端天氣頻繁 窮人生活艱難
年初,強烈熱帶氣旋「伊代」(Idai)橫掃非洲南部三國,在莫桑比克、馬拉維和津巴布韋,造成過千人死亡,近300萬人受災。當中,受災最嚴重的莫桑比克,更在短短六周內兩次遭風暴吹襲,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32億美元,相等於該國全年22%的國內生產總值,以及政府全年近五成的公共財政開支。
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氣候經常造成骨牌式效應,所帶來的災害不但超越過往的規模,跨越國界;更會衝擊整個氣候系統。正如這次席捲非洲南部的強烈熱帶氣旋「伊代」在形成的時候,就不斷將空中四周的水氣捲向風眼,令附近正受糧食危機威脅、東非國家的索馬里、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的天氣變得更乾燥,令原先已極為嚴峻的旱情進一步加劇,我們必須從根本減緩氣候變化才可長遠幫助災民。
上星期,樂施會於莫桑比克救災項目的合作夥伴AJOAGO的執行總監Jose Mucote,就帶著災民的吶喊,千里迢迢飛到紐約,向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的與會者進諫。他說︰「我本身也在風災中成長,過去廿年,我和同事每天都在想辦法,幫助身處極端貧窮的人在天災的漩渦中改善生活,但他們能夠用以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極少,碳排放最多的國家卻又一直拒絕採取強而有力的減排政策,令無辜受災的人愈來愈多。」
民間社會 設法自救
除了非洲,很多南亞的發展中國家都深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尼泊爾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世界十大高峰有八座在該國境內,全球氣溫上升令冰川急速融化,位處高海拔地區的湖泊水量不斷增加,當湖水溢出,洪水和泥石流就有機會從山上一湧而下,摧毀山下的城鎮和村莊。
為防患未然,樂施會積極支持當地社區加強防災備災的能力。例如協助主要河流流域的村莊成立防災小組,協調村民監察河水水位上升的情況,以便及時發出預警訊號;亦鼓勵政府與村民建立緊急應變中心的協調機制。此外,又透過模擬演習提升當地居民和地方官員的災害應變能力,盡力減低天災對社區所造成的破壞。
事實上,氣候變化和經濟發展不平等議題密切相關,各國領袖有責任解決碳排放的極端不平等現象,按《巴黎協議》保證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並增加對氣候資金的投入,協助最貧困和最脆弱社區應對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