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與糧食公義
跳往主要內容
開始主要內容
氣候與糧食公義

氣候變化引發連場天災,隨時令貧窮農民一無所有。氣候變化加劇了厄爾尼諾現象,令埃塞俄比亞連續多年出現嚴重旱情。Abdi從事畜牧業,曾擁有達300隻山羊和駱駝。由於天氣乾旱,他連月來帶著一群動物四處尋找水源。如今,只剩25隻駱駝能夠活下來。(攝影︰Pablo Tosco / 樂施會)

助人自助 共建無窮世界

單次捐款 每月捐款

氣候變化下貧窮人首當其衝

失去生計、陷入飢餓

現時每天餓著肚皮入睡的8億人,八成是生產糧食的小農戶、漁民、牧民和無地僱農。全球不斷升溫,極端天氣愈見頻繁,導致農作物被摧毀、失收的情況愈益頻繁,貧困地區農民的生計因而受到沉重打撃。許多國家尚未準備好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下的糧食危機,尤以最貧窮、食物供應最不穩的國家的最為脆弱,埃塞俄比亞是其中之一,該國逾八成人依靠農業和放牧為生,旱災對當地經濟和糧食供應造成壓力。

然而,溫室氣體主要來自涉及燃燒化石燃料的活動,例如發電、駕駛汽車和飛機等;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人口的生活消費碳排放量,遠低於發達國家人口。根據樂施會研究,全球最富有的一成人口(7億人)產生了全球約一半的溫室氣體,而最貧困的一半人口(35億人)只產生了當中的一成。換句話說,須對氣候變化負上較小責任的貧窮人,卻要承受最大的惡果。這是極不公義的事。

富人排碳,窮人埋單?

 

流離失所

2019年12月,樂施會趁著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舉行之際發表名為《被迫逃離家園》(只有英文)的研究報告,發現由2008年至2018年,極端天氣每年令逾2,000萬人流離失所,相等於每兩秒就有一人因氣候災害而被迫離開家園,當中對窮困地區人口的衝擊最嚴峻。

報告提到,洪水、颱風和山火等氣候災害造成人們流離失所的機率,是火山噴發和地震的七倍,也是武裝衝突的三倍,這批「氣候難民」大多來自發展中國家,包括中美洲國家危地馬拉。氣候變化加劇了厄爾尼諾現象,令當地自2014年起連續六年出現嚴重旱情。根據樂施會報告,截至2019年尾,該國有近八成的玉米和大豆種植失收,在受災最嚴重的地區,高達七成的兒童營養不良。

此外,我們亦統計了全球各國過去十年因氣候災害造成人們流離失所的比例,發現首十位中有七個是位於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區的低收入島國,包括多明尼加、菲律賓、瓦努阿圖、斐濟等。

 國家及地區因氣候而流離失所的主要原因2008至18年間每年因極端天氣而被迫遷的人口比例人均碳排放量在193個聯合國成員國中的排名
1古巴熱帶氣旋4.8%127
2多米尼克熱帶氣旋4.6%96
3圖瓦盧熱帶氣旋4.5%158
4菲律賓熱帶氣旋、洪水3.5%170
5聖馬丁島熱帶氣旋2.8%(沒有數據)
6瓦努阿圖熱帶氣旋2.4%131
7斐濟熱帶氣旋、洪水1.5%190
8斯里蘭卡洪水、雷暴1.4%147
9湯加熱帶氣旋1.3%121
10索馬里洪水1.1%132
全球平均0.3% 


香港——極端天氣令清潔工及劏房戶的生活難上加難!

氣候變化引致極端天氣,前線清潔工工作環境情況堪憂。樂施會2021年夏季發表「香港戶外清潔工在酷熱天氣下的工作狀況研究」,9成受訪工友表示,大部份時間需要在太陽直接照射下工作,更有近7成需要整天身處酷熱環境之中,僱主並沒有提供適當降溫設備,沒有遵守勞工處有關酷熱天氣工作的相關指引。

不但如此,根據樂施會2022年夏季就垃圾站內工作狀況的研究,發現垃圾站內平均氣溫高達32.2度,比同期創新高的七月平均氣溫足足高出兩度。而且,無論舊有、新建或已翻新的垃圾站,同樣存在空氣不流通、悶熱潮濕、蚊蟲鼠患、惡臭,以及嚴重缺乏休息空間的問題。逾6成半清潔工表示在站內工作常感身體不適,逾7成半受訪工友唯有在街邊較陰涼處休息、進食,卻會因此被誤以為偷懶,甚至被投訴而影響生計。

基層市民除了戶外工作時要捱,回到窩居的劏房更猶如「蒸籠」,甚至比室外更熱。樂施會於2021年九月進行「極端天氣下的劏房住戶」研究,訪問200位低收入劏房住戶,發現近半劏房室內比街頭更熱,最大溫差高達5.8度,而最熱的劏房溫度高達攝氏35.1度!酷熱環境下,近七成受訪者分別感到身體變差、難以集中工作/溫習、精神壓力上升。當颱風或是暴雨來襲,逾四分一受訪者表示居所會因而受到破壞,而且要自行承擔維修開支,對家庭經濟構成負擔。香港政府現時的氣候變化措施較著重「減排」,而協助社會上較脆弱一群「適應」氣候變化亦相當逼切。

觀看影片
了解極端天氣對貧窮人的影響

樂施會推動氣候公義

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簡稱UNFCCC)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首屆政府首腦級會議,是全球在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上踏出的第一步,並於1995年起每年召開締約方會議(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簡稱COP),以評估應對氣候變化的進展。

樂施會於2007年在印尼峇里島舉行的氣候會議上,首先提出對抗氣候貧窮的倡議。自此,一直關注氣候變化與貧窮,以及氣候公義等議題。要扭轉氣候變化對貧窮國家和社群的影響,我們要「減排」和「適應」措施雙管齊下。

協助脆弱社區減低威脅

全球減排,刻不容緩!可是,就算全世界即時停止消耗能源,過去累積的溫室氣體以及其負面影響已經會揮之不散。 

因此,貧困社區採取適應氣候變化措施的需要至為迫切。所謂「適應」,就是改變耕作模式和謀生方法,以減低反常天氣的禍害:

在坦桑尼亞 ,農民改種抗旱能力較強的農作物,並成立互助組織,加強小農在市場上的集體議價能力。

坦桑尼亞 ,農民改種抗旱能力較強的農作物,並成立互助組織,加強小農在市場上的集體議價能力。(攝影:Sunsun Leung / 樂施會義務攝影師)

在中國,我們倡議政府部門以農戶為本的手法推動農村發展,當中包括四大重點:經濟收入提高、減災防災、氣候變化適應、社區自我組織和管理。

中國,我們倡議政府部門以農戶為本的手法推動農村發展,當中包括四大重點:經濟收入提高、減災防災、氣候變化適應、社區自我組織和管理。(攝影:梁舜堯 / 樂施會義務攝影師)

在越南和菲律賓 ,人們在沿岸地方的海邊種植紅樹林,以作為抵禦風浪的緩衝區。

在越南和菲律賓 ,樂施會和合作夥伴協助沿岸地區的脆弱社群在海邊種植紅樹林,以作為抵禦風浪的緩衝區。(攝影︰Elizabeth Stevens / 樂施會)

 

倡富國履行承諾 向貧國提供氣候變化支援資金

富裕國家和製造大量碳排放的國家,除了「減排」,亦有責任提供資金,支援發展中國家及受影響地區,採取可行的適應措施及規劃,緩減氣候變化的影響,令貧窮人不至於陷入更惡劣的處境。

為此,多個富裕國家曾於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即締約方會議)中承諾,會在2020年至2025年期間,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支持發展中國家在緩減及適應、技術開發、能力建設等方面的工作。

據樂施會2022年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前夕發表的《亞洲氣候融資》報告指出,亞洲18個發展中國家預計從現在到 2030 年,每年需要 1.3 萬億美元來處理氣候變化帶來的問題。然而,在2013年至2020年期間,這些國家只獲得了約1,130億美元的氣候融資,只相當於平均每年約140億美元,而且一半以上是以貸款形式提供,讓這些脆弱國家的情況雪上加霜。

202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決議設立氣候「損失和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是協助貧窮國家應對及適應氣候危機的一大里程碑。為確保受氣候災難影響的發展中國家能夠獲得適當的支援,我們建議各國政府應盡快採納以下措施,包括︰

  • 各國政府和氣候融資的提供方須確保面對氣候危機的脆弱社區得到更大規模、以贈款為主的融資;
  • 氣候融資必須透明和易於追蹤,並且讓當地社區、民間社會組織和地方政府主導決策,更針對婦女和女孩的需要,以真正幫助貧窮人;
  • 已發展國家應該明確表明如何實現承諾,所提供的資金必須符合亞洲最脆弱地區和國家的實際需求。

助人自助 共建無窮世界

單次捐款 每月捐款

樂施會研究報告(*只有英文)

2022年11月亞洲氣候融資
2022年9月《酷熱天氣下清潔工在垃圾站內的工作狀況研究》
2022年6月Footing the Bill: fair finance for loss and damage in an era of escalating climate impacts》*
2021年11月《極端天氣下的劏房住戶》
2021年9月《香港戶外清潔工在酷熱天氣下的工作狀況研究》
2020年9月應對碳排放不平等》*
2020年8月讓綠色債券盡展所能:社區層面的社會及環境效益研究報告》*
2019年12月被迫逃離家園》*
2019年9月誰要為全球暖化負責?》*
2017年1月被氣候變化連根拔起》*
2016年11月氣候資金影子報告》*
2015年12月碳排放極度不平等》*
2015年11月巴黎氣候談判的破局者》*
2014年3月酷熱與饑餓》*

 

 

更多發展中國家所面對的氣候危機及適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