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0日
海地地震後三周年 略有進展 挑戰重重
國際救援及發展組織樂施會表示,海地大地震發生已經三年,但目前仍約有35萬8千人棲身在分散於太子港及其鄰近地區的逾500個難民營內,被迫在帳篷內或以防水帆布棲身,他們難以取得基本服務如衛生、醫療及教育,處境持續艱難,亦無法承受再一次的打擊。
「在地震後的高峰時期,約有150萬人住在太子港附近的1,500個難民營內,而人數在過去三年已穩步回落。有賴海地人民和政府的努力,以及各地公眾和政府的支持,海地在各方面有實質進展,包括在重建方面,興建了數以千計房屋,所有瓦礫都幾乎清除,而道路及室外照明的重建工作也在持續。」樂施會海地項目總監Andrew Pugh說。
海地政府在去年領導重建進程,提出一個返回及安置計劃,包括透過發放現金、提供租金津貼及加強投資以改善基本服務等,協助超過5萬3千人返回鄰近地區。雖然海地政府還制訂房屋政策,可是用以重建家園的土地卻依然不足,而投入基本服務的資金也見緊絀。
「雖然災後重建工作略有進展,但如何繼續推進,以及改變過去數十年備受忽略和管治不力的情況,仍然存在重大挑戰。基本上,是處於進三步退兩步的狀態。海地需要一個全面的、真正長遠的安置計劃,該計劃須由海地人領導,為海地人而設。國際社會的角色雖然舉足輕重,但只能是支援,而不是替代。」Pugh說。
當海地逐漸在大地震及其後爆發的霍亂疫症中恢復過來之際,去年又遭受兩個熱帶風暴吹襲,令本已脆弱的災民情況雪上加霜。
「前路仍挑戰重重,海地政府及國際社會必須各盡所能,確保那些仍然棲身於難民營的災民獲得支援,被重新安置在設有基本設施的安全房屋。」Pugh說。「在國際社會的協助下,海地政府必須制訂策略,保障城市和鄉郊家庭,減少今後災害一旦發生時對他們造成的生命及生計打擊。」
編輯注意﹕
感謝各界慷慨解囊,在地震發生後,樂施會因應這次緊急回應共籌得9,800萬美元,隨後於2011年再獲得800萬美元,令總數達到1億600萬美元。截至2013年1月為止,樂施會共使用了該筆資金的96%。在第一階段的回應中,樂施會為50萬人提供飲用水及衛生設施(廁所、淋浴間及公共衛生教育),以勞動賺取薪酬的「以工代賑」項目及支持小企業。樂施會現正集中推展在海地的長遠發展工作,與夥伴組織及政府攜手協助興建長遠的衛生基礎設施,透過發展小企業製造就業機會,與小農一起開拓及打入市場,以及與社區共同推展防災減災工作,加強社區對天然災害的抗逆力。
關於樂施會
樂施會是獨立的國際發展及人道救援機構,致力消除貧窮以及導致貧窮的不公平狀況。我們在香港以及世界各地以多元方法解決貧窮問題,包括推行社區可持續發展項目、人道救援及災害防治工作、本土及國際政策倡議,以及培育本地青少年的世界公民教育。香港樂施會於1976年成立以來,共於逾70個地區推行扶貧發展及救災工作。香港樂施會亦是樂施會國際聯會的創會成員,聯會成員於94個國家推展扶貧工作。
傳媒查詢,請聯絡:
周玉珠
傳訊幹事
電話:+852 3120-5174
電郵:echoc@oxfam.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