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2020年12月01日
鏡頭下的「留守兒童」
樂施會
樂施會是國際扶貧機構,致力透過政策倡議、社區扶貧及人道救援服務,與大眾共建「無窮世界」。
在中國內地西部偏遠山區,不少農民到城市打工,留下子女在鄉間生活。根據內地定義,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父或母一方外出工作而留在農村的父或母沒有監護能力,不滿16歲的兒童。根據《中國兒童福利與保護政策報告2019》,截至2018年8月底,中國內地有超過697萬名留守兒童,當中超過九成居住在中西部省份,有28%年齡在零歲至5歲間。在樂施會與當地合作夥伴共同開展項目多年的甘肅省會寧罐峽小學,拍攝時有八成學生均為留守兒童。
樂施會的長期義務攝影師曾永楷難忘到罐峽小學的旅程,「那是十二月大寒天,我們由深圳坐三個多小時飛機到蘭州,轉三小時車到會寧縣,再坐三小時才到蘆岔村裡。路途遙遠。正是這麼偏遠的地區,往往需要支援。」
曾永楷用鏡頭把觀者「帶到」當地,展現出留守兒童真實面貌。幾近荒頽的黃土高原,延綿不盡的山路,說出當地缺乏天然資源,耕地不足,很多青壯村民為生計只得到大城市打工,把孩子留下。
支援留守兒童,關懷你可送上
相片帶觀者由黃土高原,走進罐峽小學,看到用磚頭砌成的乒乓球枱、充當玩具的輪胎、油漆斑駁的課室牆身……資源缺乏,孩子仍充滿童真和歡笑──因為有老師的陪伴。相中和孩子打成一片的是「浩浩老師」任志浩,他是樂施會的當地夥伴機構彩虹公益的負責人。
缺乏了父母在旁的關懷,不少留守兒童心理較為脆弱,易生自卑,除了物質援助,他們更需要關懷。樂施會與夥伴們招募志願者,提供培訓,安排並督導這些志願者到貧窮地區當支教(支援貧困地區教學工作)老師或駐校社工。多年來,樂施會為甘肅、貴州共30多所學校的支教老師、駐校社工提供兒童心理、輔導技巧等培訓,使他們更掌握留守兒童的學習及心理需要,用合適的方法來陪伴孩子成長。樂施會深知,父母不能取代,但至少可以通過支教老師或駐校社工對孩子送上關懷和支持。
在「曾永楷留守兒童攝影展」中,參觀人士隨著相片的內容和留守兒童一起上課,再放學,然後會穿過會場中的「課室門」,和孩子踏上一條回家路,回到村子。會場裡不足一米的路,現實中留守兒童往往要走十多里高低起伏的山路才能回家。
回到家裡,孩子的辛勞還沒有結束,到訪的冬天,他們忙著曬粟米、做饃饃(饅頭)、和牧羊。樂施會也透過支援山區村民養殖牛羊增加收入,孩子都努力幫忙。曾永楷鏡頭下的留守兒童有一份超越同齡孩子的懂事,令他既安慰又有點心酸。
相片中有著笑臉和陽光,難以想像相片是在零下十度以下,指頭都快要凍僵地拍攝,這份挑戰令他反思,「我拍照也困難重重,他們在當地成長要面對多少難關?但我不是要拍慘況,而是如實去呈現他們的狀態,也讓人看到他們是如此的堅強和有希望。」
支援留守兒童,關懷你可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