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雲南雙柏縣阿上左村彝族慶祝祭龍節和婦女節雙節。
項目介紹
中國雖是首個完成聯合國貧困人口比例減半目標的國家,但社會上致貧和返貧的因素呈多元化和複雜化的趨勢,透過扶貧政策研究,更能對症下藥、集中資源推行有效扶貧工作。樂施會重視通過實證為本的研究、行動研究以及政策倡議,致力於在機制層面推動緩解和消除貧困問題,主要關注三個領域,包括實證為本的國家重點減貧政策研究、基於行動研究的經驗提煉與政策反饋,以及食物公正研究及倡議,推動弱勢群體獲取足夠食物和營養並從食物體系中獲益。
出版刊物
項目故事
保育原生種子 生態小農雙嬴
「這些種子都是我們大家的,要好好保護。」
透過發掘和保存優質的種子,協助偏遠地區的小農戶生產適合當地氣候、有別於大型種植場的蔬果品種,提高競爭力和收入。
中國內地的貧窮人口在過去數十年持續下降,但截止2019年底,農村仍有近550萬人全年收入低於2,300元人民幣的國家貧窮線水平,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隆安縣南圩鎮出生的黃英蘭曾經是其中之一。
過去,她和留守村中的婦女靠種植玉米維持生計,但礙於地勢和基建配套問題,收成一直未如理想。2018年,民間組織「農民種子網絡」在樂施會的支持下,於黃英蘭的家鄉開展扶貧和保育工作,透過發掘和保存優質的種子,協助偏遠地區的小農戶生產適合當地氣候、有別於大型種植場的蔬果品種,提高競爭力和收入。
2019年,黃英蘭和一班姐妹完成了社區種子資源培訓後,發現村內原來有很多本地品種,於是開始了大豆、玉米選種試驗,透過選育優質種子開創生態種植。到目前,由她們自發建立和管理的社區種子庫已經保存了30多個本地品種,而「農民種子網絡」更在全國11個省市40個社區合共保存了近800個傳統品種,推動種子自給,並為改善小農戶的生計提供更多元化及生態友善的選擇。
另外,為填補內地鄉村種子保育議題的文獻缺口,「農民種子網絡」將經典著作《鄉村種子庫》翻譯成中文,亦邀請了多名國內外專家選出優秀的案例,聯手編撰《參與式選育種子與鄉村振興》,透過知識推廣,為參與中國農村發展的社群注入更多新想法。在樂施會支持下,「農民種子網絡」的成員多次獲邀參加聯合國氣候會議,分享保育種子的經驗,推廣生物多樣性對社區發展和減貧的重要性。
聽故事,對種子保育有更多想像:
氣候變化令極端天氣頻繁,包括乾旱及水災,直接影響小農戶的收成和生計。故事主角何小麥,來自廣西務農世家,他將「社區種子銀行」的概念,與同一村落的農夫分享,結合小農們的力量,提升大家持續獲得收成的機會。
#貧窮說 聲音故事 -- 由關注氣候變化的唱作歌手張進翹(Manson)為大家說故事【農夫和他的種子銀行】。
陝西傳統瓊鍋糖 小米豐收的味道
「我們支持小農時,可以得到最健康和優秀的產品;農夫可以得到經濟上的支援,更專心的發展他們最擅長的耕作,種出更好的食物;同時,對環境也更好。有比這更好的事嗎?」
了解更多
2018年新春,樂施會把陝西生態小米瓊鍋糖的味道帶來香港,這滋味是樂施會和項目合作夥伴西安農夫市集一起推動的小農陪伴項目的努力成果。
2018年初,樂施會與舞臺劇演員及廚師、業餘農夫梁祖堯(上圖)去了陝西見證瓊鍋糖的誕生,路上遇到八年來最大的一場暴雪,我們在高速公路上開車,由西安去到位於山區製作瓊鍋糖的富平縣,路上看到四處都是白茫茫一片。其實,山區偏遠、遠離市場、極端氣候,正是許多小農面對的困難。陝西省有50個國家級貧困縣,位於黃土高原上的富平縣和綏德縣是其中兩個。綏德縣是製造小米瓊鍋糖主要材料小米的生產地,當地多年來的耕種使用化肥、農藥,令環境惡化,農產品陷入低價競爭,耕作所得不足以糊口,農民紛紛棄農入城,又加速了鄉村的衰落。
2016年起,由西安農夫市集組織的小農陪伴項目,支持陝西省多條農村種植小米、大豆等不同的農作物。在位於陝西省北部的綏德縣馬家川村,項目推動村內農夫以保護生態的方法種植農作物,為農夫提供生態種植培訓,並為他們搭建銷售平台,辦起市集。在項目協助下,他們不再用化學肥料、農藥、除草劑等,而改以天然的方法種植生態小米。這不但打破農村環境惡化的惡性循環,更為下一代提供安全的食品。
樂施會的合作夥伴更在陝西省找到有30年製造瓊鍋糖經驗的孫師傅,用馬家川村生產的生態小米,經過40多個小時的工序,人手製作出當地傳統工藝糖果瓊鍋糖。瓊鍋糖不但大大帶動了小米的銷售,也讓更多人認識優質食材和傳統手藝的價值。
生態小米的成功經驗,鼓勵了馬家川村民繼續生態種植,亦因此有愈來愈多小農願意加入生態種植的隊伍。除了小米外,村民還種植綠豆、紅豆、黑豆等雜糧,有村民開始嘗試養雞,帶領村民用雞的糞便取替化肥,最終實現種植及養飼互相結合的生態種養,令環境得到更好的保護,培育更好的食材,換取更好的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