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elopment Programmes, Oxfamily, Other parts of Asia24 NOV 2015
老撾探訪的反思天生貧窮人? Born to be poor?
Karen Auyeung
Karen is a born free person, a volunteer, a creator, and loves to be a backpacker. She is currently engaged in design work and has been working as an assistant in Oxfam since April 2014.
老撾-一個擁有很多特色廟宇和連綿山脈的國家,是年輕背包客喜歡去的地方。老撾的北部民風純樸,山脈青蔥,但在群山背後卻隱藏了一條又一條被人遺忘的村落。這些村落,每條都只有百幾人,並以少數民族為多數,村民大多不懂老撾話,他們倚山而居,生活寧靜,卻因為種族、出生地及自然環境等因素,令他們變成「天生貧窮人」。
圖: Jordan Chan 文 : 歐陽嘉環
在2015年10月時,我與其他同事、捐款者和攝影師等一起到老撾考察樂施會在當地的扶貧工作。一行十多人的考察團,從零晨時分的香港機場出發,到泰國轉機,再飛往老撾的Luang Prabang機場,再會合當地樂施會的同事,一同坐車北上旅程的中途站Oudomxay。經過差不多二十小時的長征,在Oudomxay躺下來已是晚上十一時。我們於第二天早上七時準時出發,在七小時的折騰後,終於到達目的地Phongsali 省的Yot Ou區。
代代相傳的貧窮問題
Phongsali是全老撾最北及最窮的省份,而Yot Ou更是當中之最。它是一塊四面環山的盆地,遠看景色非常漂亮。Yot Ou十幾條村落居住了不同少數民族,各操自己的方言,在沒有公路,沒有醫院,沒有通訊設施的山區,靠採摘野果,飲用山水而生活。你可以想像,在這樣發展條件不足的山區,Yot Ou村民都成為「天生貧窮人」,這些村民出生於落後地區,因種族關係而被邊緣化,導致貧窮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很多國際非牟利組織都致力幫助「天生貧窮人」,著意為他們提供外援,協助他們日後自力更生。而其中一個幫助他們脫離貧窮的正是樂施會的合作夥伴Comité de Coopération avec le Laos (英文名為Committee for Cooperation with Laos,簡稱CCL) 。考察團的第一個行程是拜訪CCL的辨公室,並聆聽項目員工介紹他們艱鉅的工作和推行的成果。首先,為了解決貧窮問題,當地政府把村民由山上遷置到較為平坦或接近馬路(沙塵滾滾的黃泥路)的地方;田地是先到先得,各自劃分。而CCL,就透過推行扶貧項目,包括派發種子和農耕工具來改善當地村民的生計,CCL又向村民派發拖拉機,幾戶人共用一部的拖拉機,除了載農作物,也成為送病人到醫院的唯一交通工具。
幫助村民掌握市場訊息
另外,CCL協助村民成立糧食銀行,幫助缺糧的家庭渡過難關,引入儲蓄的概念。還有,在每條村內設置告示欄,讓村民互通產品的市場價格,不致因不了解市況而低價賤賣農產收成。更重要的是教導婦女營養吸收和衛生概念,例如要先把水煮沸才飲用,從不同食物(除了米飯和蔬果,昆蟲是當地主食之一)中吸取均衡營養,令小孩的體重達致正常水平。
這數天緊密的行程,我們探訪了好幾戶人家,每戶都有參與CCL的項目,大部份受助家庭生計都有顯著改善,但你不難發覺有些家庭仍然存在隱憂,有些家庭更讓人愛莫能助。當大家都缺乏先天條件的情況下,生計改善的成效差別取決於人對脫貧的渴求。例如,其中一戶人家,父親接受訪問,他可以娓娓道來過去和現在生活如何得到改善,收入的增加,對未來的期盼。他和兒子負責耕種,媳婦照顧兩名小孩,並是其中一位村代表掌管糧食銀行的鑰匙。他們善用得來不易的資源,積極改善現況,令自己,甚至下一代生活更好。
對脫貧的渴求決定扶貧成效
我們探訪的另一戶人家住在茅屋,年老的父母原本有幾個兒子,其中一個未到一歲已經送給別人,另一個參軍後一去不返,只有最小的兩名兒子(二十多歲)在身邊。父親患有眼疾,為了醫病用盡家當,也未能根治。家中只得零星田地,不足以全家糊口。這一家已經三個月缺糧,並且欠債,而養家的重擔落在母親一個身上。訪問途中,兒子睡眼惺忪地從茅屋走到屋外,大家都忍不住追問兒子,為何不嘗試外出找工作。事實上,我們看見這家的附近有建路工程,應該需要施工的工人,但這兒子卻有種種原因留守家中,在外人看來卻只是懶惰不願工作的藉口。這兒子的態度讓我們既同情又氣結,亦讓我突然明白到就算你給予受助人金錢、種子、農耕技術……,若受助者缺乏改變生活的動力,扶貧工作都會變得無濟於事。
‘Born to be poor-a man may be born into poverty, but he does not have to go through life living in poverty’這是我旅程最深刻的體會,天生貧窮並不代表將來的人生也是貧窮。一切在乎受助者得到外界援助時,是否也對脫貧有渴求,把握機會,改變自己的將來。
後記,我要盛讚同行的捐款者,他們身體力行跟我們一起去到項目點探訪,沒有抱怨辛苦,只有支持及認同,成為扶貧路上的親密隊友。
註: CCL是一間自1980年開始便在老撾開展發展工作的國際非政府組織,樂施會自2007年開始與CCL一起在Phongsali 省Yot Ou區推展扶貧工作,致力提升村民衛生及健康意識,改進農業生產力,以及教導有關價值鏈的知識。
Karen, 歐陽嘉環 (穿綠色T-shirt者), 是天生自由人、義工、創造者,最愛當背包客,窮遊世界。本身從事設計工作,自2014年4月起在樂施會任職籌募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