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ocacy and Campaign06 MAR 2013
扭轉糧食危機 食品企業責無旁貸
Kalina Tsang
Kalina is the Head of Hong Kong, Macau, Taiwan Programme Unit
撰文:曾迦慧
走進世界上任何一家超級市場,隨即會被琳瑯滿目的食品和飲品包圍。表面看來,消費者擁有許多選擇,但事實上,大多數罐裝、盒裝及瓶裝食品和飲品都是由數家跨國食品企業生產。這些跨國企業不但控制著全球食品產業,還涉及大量開採耕地和水資源,污染環境,影響地球上數以億計的小農生計。作為消費者,也是全球糧食系統中的一員,我們不應只關注個人消費權益和食物安全,更有責任監督及推動跨國食品企業完善其經營及生產手法。
食品飲品背後的犧牲與剝削
在超市食品和飲品冷冰冰的包裝內,除了人造色素或防腐劑,最大成份來自不同種類的農作物。這些農作物大部分由發展中國家的小農,利用當地寶貴的水和土地資源,加上小農和農場工人的辛酸血汗生產而成。小農原本能自給自足,並生產出足夠糧食餵飽全球人,但不幸的事實卻是,他們偏偏吃不飽,成為最弱勢的一群。反而,那些僱用小農的跨國食品及飲品公司,成為糧食系統中影響力最大的操控者。
食品和飲品業在過去世紀以來,一直以最低廉的成本生產最便宜的商品,但卻要創造最大的利潤。在這種低成本的經營模式之下,小農、農場工人及婦女農民的利益往往被忽視、被犧牲。小農賴以為生的耕地和水源,經常被跨國企業開發、收購或壟斷;在這些土地上出產的農作物,又在很多情況下會加工成為生物燃料,而非可食用糧食。
隨著甘蔗園、油棕種植園和大豆種植園的不斷擴張,失去耕地的小農最終被排擠至貧瘠及遠離水源的荒蕪山區耕種,進一步阻絕他們接收市場資訊和享用基礎設施。受僱的農場工人則要面對微薄收入、不安全工作環境、不合標準的住宿和歧視等。
在2011年,研究員在經「熱帶雨林聯盟」認證的印度茶園內,發現工人沒有獲發最低工資或長期僱用合約,住宿及衛生條件又不合標準,工人還要在沒有保護措施之下使用殺蟲劑。重男輕女的傳統則令婦女農民備受歧視,如非洲的婦女農民只擁有1%耕地;在肯尼亞,交易許可證只會發給男性。
完善七大範疇政策 保障小農生計權益
跨國食品及飲品公司的影響力之大與廣不止於此。目前,全球人口每秒鐘喝掉四千多杯雀巢咖啡;每天享用可口可樂產品的人達十七億人次;全球四成可可市場由三家公司壟斷。至於全球十大食品及飲品公司,包括英聯食品、可口可樂、達能、通用磨坊、家樂氏、瑪氏食品、Mondelez國際(前稱「卡夫食品」)、雀巢、百事公司及聯合利華,加起來每天的營業額超過十一億美元,這些公司的產品在原材料種植、加工、分發和銷售各環節中,直接或間接僱用的工人數以百萬計。這十大公司所屬產業的總市值更高達七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經濟活動總值約十分之一。
由此可見,假如十大食品及飲品公司不改變現行的政策及運作,農民、天然環境資源,以至全球糧食系統中的每個人,將會面對越益嚴峻的貧窮與饑餓問題。有見及此,樂施會在最新的「品牌背後」倡議運動中,就對這十家食品及飲品公司的農業政策、公眾承諾及供應鏈監管作出評分排名,結果顯示,十家公司在婦女、小農、農場工人、水資源、土地、氣候變化和透明度七個主要範疇均未能獲得理想評分,並須於多方面作出改善。
勿輕視消費者與政府力量
十大食品及飲品公司在過去一世紀對無數人造成巨大影響,它們的力量足夠推動原材料供應商、貿易商和政府做得更好,創造更公平的未來。不過,他們必先從上述的七大範疇糾正自己的經營方式和政策,致力消除種種不公義情況,確保農場的營運方式得到改善,繼而發揮影響力推動其他行業的公司作出改革。
十大食品及飲品公司的影響力毋庸置疑,但消費者的力量亦舉足輕重。透過改變消費模式、主動了解產品背後的資訊、以不同途徑向公司施壓等,足以推動這些公司作出重大和長遠的改革,最後還要配合各國政府的政策與管治,才能避色全球糧食危機進一步惡化。
樂施會在現正於全球推動的「GROW糧食公義運動」中呼籲,各國必須合力在國際貿易、糧食援助、金融市場和氣候融資方面作出改革,以減少未來面對糧食危機與資源短缺的風險,並可以有效地作出應對。
想了解更多有關「品牌背後」倡議運動及十大公司的評分,請瀏覽「品牌背後」網頁:http://www.behindthebrands.org/zh-hk 或樂施會網頁:http://www.oxfam.org.hk
作者:曾迦慧,樂施會香港項目部高級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