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妳童行」支援計劃:協助非華語親子學習中文
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Feature Stories

Hong Kong, Macau and Taiwan19 MAY 2023

「語妳童行」支援計劃:協助非華語親子學習中文(Chi Only)

Image of Oxfam Hong Kong

Oxfam Hong Kong

Oxfam is a global organisation committed to creating a world without poverty through its advocacy, development and humanitarian work.

現時香港差不多每三名南亞裔兒童當中,便有一個生活在貧窮線下。根據平機會在2020年發表的報告,少數族裔人士的中文程度不足,一直是他們在升學就業和融入社會的最大障礙,亦直接影響其上流機會。樂施會相信貧窮源於不公平,希望通過適切的支援,使基層少數族裔獲得更公平的教育機會,協助他們學好中文,為他們的升學及就業機會創造條件,長遠脫離貧窮的循環。

承蒙 香港交易所慈善基金資助,樂施會及香港理工大學自2022年起開展為期一年的「語妳童行-初小非華語學生中文親子支援計劃」。計劃支援了約50名初小非華語學童,培訓接近30位非華語教學助理,使少數族裔學童獲得更適切的教育機會,並協助少數族裔年輕婦女建立就業路徑,長遠為他們向上流動及脫離貧窮的循環創造有利條件。計劃亦為50名少數族裔母親提供家長教養及社交能力工作坊,增強她們在教養及社交上的自信心,為子女的教育和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導。

計劃為教授非華語幼兒中文而設的課本及字卡等教材及教具。

計劃為教授非華語幼兒中文而設的課本及字卡等教材及教具。

計劃為教授非華語幼兒中文而設的課本及字卡等教材及教具。

計劃為教授非華語幼兒中文而設的課本及字卡等教材及教具。

 

本課程中加入課外參觀活動,參觀地點與單元主題相結合,藉此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提高學習趣味及學習效能。例如單元一以「菜市場」作為教學主題,教師於第五教節會帶同學生和家長到學校附近的菜市場參觀,完成一系列的活動任務,同時教師亦會就參觀內容進行講解,活動貼合學生的生活體驗,亦能讓學生及家長活學活用。

本課程中加入課外參觀活動,參觀地點與單元主題相結合,藉此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提高學習趣味及學習效能。例如單元一以「菜市場」作為教學主題,教師於第五教節會帶同學生和家長到學校附近的菜市場參觀,完成一系列的活動任務,同時教師亦會就參觀內容進行講解,活動貼合學生的生活體驗,亦能讓學生及家長活學活用。

透過少數族裔教學助理培訓工作坊,栽培更多有志成為教學助理的少數族裔年輕女性。

透過少數族裔教學助理培訓工作坊,栽培更多有志成為教學助理的少數族裔年輕女性。

香港交易所慈善基金代表李先生(右一)在樂施會團隊成員的陪同下,參觀中文親子班教學並與非華語教學助理進行交流。

香港交易所慈善基金代表李先生(右一)在樂施會團隊成員的陪同下,參觀中文親子班教學並與非華語教學助理進行交流。

 

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是此計劃的其中一所參加學校,由計劃的顧問老師直接到校授課。陳校長表示,教育局的支援主要集中在中文科的學習,且缺乏對非華語學生家長的支援,以致家長很難支援學生學習或適應校園生活。此外,在疫情下學校須改為網上授課,老師在網課中提供的協助有限,加上家中缺乏中文語境,嚴重影響非華語生學習中文學習的進度。

陳校長認為計劃令學校在非華語學生中文學習和家長方面得到很大的支援,計劃設有非華語教學助理,能更好地成為家長和老師之間溝通的橋樑。此外,親子模式的中文課堂和外出參觀活動,能與學習內容相輔相成,增加非華語學生講中文的動力和信心,也使非華語家長更積極參與學校的活動。陳校長期望計劃的課程將來能進一步延伸,擴展到高小,以支援更多非華語學童及家長。

為總結計劃經驗及分享製作成果,團隊於2月18日在線上舉行「成果發佈會暨工作坊」,共26名學校及提供少數族裔支援服務的機構代表參加,互相交流。活動邀得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勞保儀博士以及註冊社工及親子互動治療(PCIT) 認證培訓師蔡兆欣姑娘作為嘉賓講者,分享研究成果及親子互動輔導 (Parent 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 在家長教養及社交技能工作坊的應用及分享。
 

出席成果發佈會暨工作坊的學校及機構代表與樂施會及大學團隊合照。
出席成果發佈會暨工作坊的學校及機構代表與樂施會及大學團隊合照。

出席成果發佈會暨工作坊的學校及機構代表與樂施會及大學團隊合照。

 

成果發佈會暨工作坊圓滿結束後,我們亦將計劃的相關電子資源,包括中文親子班的教案、教具及家長教養工作紙分享給各位參加者。我們期望這些資源能夠協助各學校老師和機構提供更多具有文化敏感度意識的課程,並進一步推廣和實施類似的親子計劃,為更多的少數族裔學童和家庭帶來切實的幫助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