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的農村氣候變化適應
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Feature Stories

Mainland China20 DEC 2022

因地制宜的農村氣候變化適應(Chi Only)

Image of Billy Hung

Billy Hung

孔繁強 (Billy) 是樂施會中國項目部農村發展與氣候政策團隊助理經理。Billy是香港註冊社工,在香港和中國內地從事社會工作30多年,曾投身在前線服務、社工督導、服務設計規劃、社工教學、社會及政策研究等工作。Billy近年關心農村發展、社會經濟和氣候變化;更喜歡探索以集體音樂創作和參與式社區文化活動去推動社區發展。

氣候變化,就算是在同一個國家之中,或甚至是在同一個省內,在每個地方呈現的形態都會有差異:有些地方可能是有更多的高溫日數,或某些月份有更高的月平均氣溫;有些地方可能是出現更高的單日降雨量;有些地方可能是季節特性的改變、下雪週期的改變、全年日照天數的改變、或季節氣候特徵的提前或延後。在香港呢,我們注意到這裏出現了更多的「熱夜」和更多的颱風。

既然氣候變化的形態和趨勢,在地方之間存在着差異,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和具體方案,也必然是因地制宜的。樂施會關心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相對貧困社區和群體的生計和生活,爲了降低他們在氣候變化下的生計挑戰和生活風險,我們在不同的農牧社區之間,在「社區氣候變化趨勢、風險、應對能力和資源評估」的基礎上,會跟村民和牧民討論各種可能的氣候適應行動,排列優次,建立短、中和長期的應對方案。

我們收集那些曾嘗試過的、或可行的農牧地區氣候變化應對行動,做了一個行動選單,發現可以分爲5大類,共40項行動。雖然,每個村子會按氣候風險和應對能力評估,跟村民牧民一起討論後,選出不一樣的短、中或長期行動項目,但在一個2至3年的社區氣候行動週期內,我們仍是設計了一個基本的實施步驟。

2022年,在貴州省織金縣龍家壩村,我們跟村民討論後,支持修建了水窖,收集那些總是突然而來的暴雨雨水,留在乾旱的日子用以灌溉玉米。

村民在向樂施會工作人員介紹新修建好的水窖(攝:筆者)

村民在向樂施會工作人員介紹新修建好的水窖(攝:筆者)

左至右,湯德正(貴陽善治社工中心工作人員)、 雷光青(樂施會工作人員)、孔德軍(龍家壩村村長) (攝:筆者)

左至右:湯德正(貴陽善治社工中心工作人員)、雷光青(樂施會工作人員)、孔德軍(龍家壩村村長)(攝:筆者)



我們又初步嘗試,在田間大約每30畝範圍裏設置一枝太陽能滅蟲燈,以減少因氣候變暖而越來越多的蟲害。村民開心地跟我們報告說,效果蠻不錯的,而且殺滅的蟲子還可以用來餵雞。

太陽能滅蟲燈(攝:雷光青)

太陽能滅蟲燈(攝:雷光青)

滅蟲效果

滅蟲效果(攝:湯德正)

龍家壩村民的玉米(攝:筆者)

龍家壩村民的玉米(攝:筆者)



在貴州省從江縣雞臉村,我們引進了滅蟲板,希望能保護成長中的百香果。與此同時,我們正在與村民積極討論其他可能的可持續經濟作物,以多元化生計策略降低依靠百香果的市場和氣候風險。

韋情方(雞臉村村民)手持剛採下來的百香果(攝:筆者)

韋情方(雞臉村村民)手持剛採下來的百香果(攝:筆者)

雞臉村村民與樂施會工作人員在交流下一步氣候行動計劃(攝:筆者)

雞臉村村民與樂施會工作人員在交流下一步氣候行動計劃(攝:筆者)



回到貴陽,我們與農業專家討論,計劃嘗試在經常受到暴雨洪災的兩個村子中,在泥土單薄和降雨不均勻的環境下,透過培苗技術和灌溉管理,種植佛手瓜,開拓村民收入渠道。

培養佛手瓜苗,提高抗逆力

培養佛手瓜苗,提高抗逆力(攝:筆者)


兩年前,我們邀請在北京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專家去到陝西省南鄭縣的柳溝村,進行一項小茶農生態茶葉「碳中和」產業鏈發展研究計劃。

中國農科院許吟隆老師在柳溝村向小茶農瞭解種植情況(攝:劉志強)

中國農科院許吟隆老師在柳溝村向小茶農瞭解種植情況(攝:劉志強)

 

農業碳中和專家們直接去到小茶農的田地和小工坊中,進行了茶葉種植和生產碳排前期會計,後續爲小茶農的田間管理、生產加工和包裝銷售等環節,進行工序和技術改良設計,爲小茶農提供培訓和小型設備。專家和小茶農的緊密合作,把初步實踐經驗寫成了「生態茶葉『碳中和』產業鏈」案例,在COP26和COP27兩次聯合國氣候大會中,介紹中國西北方小茶農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和貢獻,同時又爲柳溝村的農田生態、生活環境、村民的健康和收入帶來了正面的改變。

中國農科院許吟隆老師團隊在柳溝村工作(攝:胡瑋、韓雪)

中國農科院許吟隆老師團隊在柳溝村工作(攝:胡瑋)

中國農科院許吟隆老師團隊在柳溝村工作(攝:胡瑋、韓雪)

中國農科院許吟隆老師團隊在柳溝村工作(攝:韓雪)

 

樂施會與「農民種子網絡」已持續多年合作,分別在廣西、四川、河北、內蒙古和江蘇等共11個省市40個社區試點,挖掘及紀錄了近800個地方傳統農作物品種,同時爲小農戶和他們的合作社提供了參與式生態種子選育培訓,建立村級社區種子庫,作爲生態種子活態傳承與跨地交換的基地。我們希望能夠善用各地方本地種子的「氣候韌性」和「自然動態適應力」,爲小農的可持續生計,提供可以應對氣候變化的保障,傳承這一份大自然交給我們的,寶貴的天然遺產。

村民收集傳統本地種子(攝:農民種子網絡)

樂施會與「農民種子網絡」已持續多年合作

村民收集傳統本地種子(攝:農民種子網絡)

村民收集傳統本地種子(攝:農民種子網絡)

村民收集傳統本地種子(攝:農民種子網絡)

透過發掘和保存優質的種子,協助偏遠地區的小農戶生產適合當地氣候、有別於大型種植場的蔬果品種,提高競爭力和收入。(攝:秋筆)

 

我在貴陽看到政府爲每天在戶外打掃城市街道的清潔工人設立休息室,感到十分欣慰。貴陽爲清潔工做的,香港還沒有呢!樂施會正在倡導香港政府制定政策和改進軟硬件措施,協助清潔工在日常工作環境中能應對越來越多的高溫日;又倡導關注住在「劏房」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環境高溫,和因而引致的健康風險,引入改善「劏房」環境空氣流動的方法。

貴陽市馬路旁的環衛工人休息室(攝:筆者)

貴陽市馬路旁的環衛工人休息室(攝:筆者)

據樂施會在2021年夏季的調查, 近7成香港的前線清潔工,需整天連續在戶外酷熱環境下工作 (攝:曹文偉)

據樂施會在2021年夏季的調查,近7成香港的前線清潔工,需整天連續在戶外酷熱環境下工作。(攝:曹文偉)

香港有不少低收入家庭居於「劏房」, 極端天氣令他們的生活難上加難(攝:Neo Ng)

香港有不少低收入家庭居於「劏房」,極端天氣令他們的生活難上加難(攝:Neo Ng)

 

縱然沒有一套各地通行的完美辦法,憑着各地村民、牧民和城市居民的積极參與,貢獻能力和本地智慧,結合地方和全國專家的知識、科學探究和分析,以至地方政府的支持、社會組織的分享交流、和農牧產品消費者的力量聯結,樂施會希望建立一種可以因地制宜的農村氣候行動模式和思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農牧和城市社區成員的氣候變化知識和集體應對能力,迎向全球氣候變化的長期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