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養城市的草根 - Feature Stories - Oxfam Hong Kong
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Feature Stories

Oxfamily, Mainland China03 JUL 2013

滋養城市的草根

Image of Lau Lai Yan

Lau Lai Yan

劉麗欣 is an Oxfam Partner. In April 2013, she joined a donor trip to Beijing to learn more about Oxfam's urban livelihood and gender justice work.

考察團探訪北京工友之家,參觀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社區活動中心、農民工子弟學校等。相片後排左二是作者劉麗欣。

 撰文:劉麗欣

不少人也會被美麗的事物吸引。繁花盛放的春園,招徠遊人的步履,看著滿園春色,你會留意招展的花枝之下,那默默地從泥土中汲取養分,支撐著繁花的根部嗎?

在北京的巿中心內,高廈櫛比鱗次,像是在謳歌首都的繁榮富庶。只是,在陽光照射不到的暗處,一直有一群人默默地生活著。明明一直勤勤懇懇地生活,明明也同為社會的繁盛作出重大的貢獻,但他們是植物的根部,永遠只能埋在泥土之下,默默地工作,靜靜地付出,漸漸被遺忘。

從不曾想過,「草根階層」是如此貼切的名詞。在這次探訪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不少民工、家政工的生活。他們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每天像是螻蟻般工作,活得比誰都踏實,也活得比誰都沉重。講求人性的尊嚴與尊重,要求公平合理的回報,在我眼中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對他們而言,卻猶如天上月,明明是看得到,卻是怎樣都觸不到。

在是次考察行程中,我們走訪了很多地方。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探訪「北京工友之家」。在「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內,有一個展品及介紹觸動了我。

一份簡單不過的合同,上面寫上了公司的名稱與員工的姓名。這樣的合同,保障得了甚麼?為何要珍而重之的放在博物館內?

「這份合同是我們爭取打工者權益的里程碑。」導賞員解釋道。

聽到導賞員的解釋,沒有得到答案的恍然,反而感到沉重與無奈。打工者要得到一份合同,證明自己在某間公司工作,可不是易事。兩天後我們透過另一機構的安排,與建築工會面,眼前的建築工都沒有合同,就是他們要求,建築公司也不會發給他們,要是他們堅持,就連工作也沒有……

建築業是工傷風險較高的行業,但行內超過七成的外出農民工均沒有簽訂勞動合同,萬一遇上工傷,亦很難向僱主追討賠償。建築工友為了生計,亦只能無奈接受。

不論是打工者還是建築工,他們也在辛勞地工作,為何要得到一份保障,卻是這麼困難?是因為他們是活在底下的人?是因為沒有工作,他們便不能生活,所以便可任意欺壓?是因為他們不會反抗,便要被如此輕賤?富裕的社會豐富了我們物質的生活,卻也侵蝕了我們的靈魂,為了得到更多財富,不理別人的死活,明明是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卻不能互相體貼,互相照顧。他們一直苦苦爭取的,不過是一份保障,一份尊重,為何生活無虞的人,對這樣渺小的願望,也予以踐踏?

中國人是一個對土地極為依戀的民族,我們的根深入土地之內,就算是到了別處,也不會遺忘自己的根。正是這一份沉重,讓我們離不開「家」。

「家在哪裏?」沒有人會忘記回家的路。外來的打工者辛苦地在北京工作,為的,是可讓家鄉的親人得到溫飽,讓他們住得舒適,但家鄉養活不了他們,他們只有離鄉背井,歸家無期。

他們是不幸的一群,也是值得同情的一群。但是,我所看到的打工者們,他們都咬緊牙關,面對生活的磨練,不願輕易妥協。我們在「打工妹之家」與家政工們 (類似香港的「家務助理」) 交流,她們沒有因為自己的工作,沒有因為被歧視而放棄自己的人生,像是陳大姐,因為努力與誠懇,所以深得僱主的信任。對於自己的不幸,有人會自怨自艾,但有些人卻願意成為燭光,照亮他人,鼓舞旁人的心靈。

從家政工的分享中,我們聽到很多媽媽離鄉別井到城市打工的辛酸,當中充滿淚水,亦有歡笑。

患難,情真。同是天涯淪落人,看著外來的打工者互相照應,為大家爭取權益,令人感到人間有情。在「社會性別/NGO發展主題工作坊」內,認識了高月琴,聽著她的不幸經歷,感動於她立志不讓其他農村婦女重複她的不幸,積極在鄉間籌組書社,組織及舉辦文藝活動,鼓勵農村婦女閱讀寫作和參與其中,。聽著她介紹「農家女書社」,看著知識如何改變農家女的觀念,讓她們明白自己的價值,就是生而為女性,也不會因此看輕自己,自尊自重。這一份毅力與堅持,值得別人的欽佩。

就是活在灰暗的環境下,生活還是有一絲的曙光。就是一份堅持與執著,才能衝破雲霧,綻放光芒。

這些天來,認識了不同志願組織,看著他們在扶貧路上,如何為沉默的一群發聲,如何為著低下階層爭取權利,讓他們重拾自尊,讓他們再展歡顏。他們所展現的人性光輝,比那炫目的繁華,更令人感到活著的生命力,更加美麗動人,更能吸引我的目光。

作者:劉麗欣,樂施會每月捐款者及義工。今年4月,她參加了「樂施會項目考察團」,到北京探訪了樂施會多個城市生計及社會性別項目點,跟夥伴團體的工作人員及項目受惠者深入交流。

伸延閱讀:樂施會城市生計社會性別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