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南亞裔族群從攝影展‧手繪‧舞步說起 - Feature Stories - Oxfam Hong Kong
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Feature Stories

Development Education, Hong Kong, Macau and Taiwan23 MAR 2015

香港的南亞裔族群從攝影展‧手繪‧舞步說起

Image of May Lam

May Lam

May joined Oxfam as an Education Officer in October 2014. She enjoys traveling, reading and watching movies.

May in Muslim Robe

作者與攝影展南亞裔導賞員。

聯合國定三月二十一日為「消除種族歧視國際日」,為的是提醒世人要共同努力,建立一個不同種族能共融,沒有偏見,公正而平等的世界。

圖/文:林詩媚

我非常喜歡小孩子,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即使玩一整天也不會累。無論自己因瑣事有多煩悶,只要見到孩子的笑臉,就能令我暫時忘憂。小孩子總有神奇的魔法,將你內在最美好的一面呈現出來。

加入樂施會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協助《看懂、看不懂》的傳媒宣傳工作,《看懂、看不懂》是一個有關少數族裔學生中文學習生活的攝影展。感謝這個工作機會,送給我和南亞裔孩子們接觸的緣份。他們和我一樣土生土長,甚至已經在香港生活了兩、三代,他們明明就在身邊,也只是靠着過這次因緣,讓我第一次接觸到這既熱情又靦腆的族群。

Tour2我和南亞族裔人士也不是完全沒有交往過。中學的歷史科老師就是一位優雅溫婉,來自印度的女士。雖然在香港居住的時間比印度還長,不過老師非常想家,常常向我們分享她小時候在家鄉成長的回憶,從老師口中得知,她來自貧窮的家庭,但家人之間感情深厚,日子過得艱苦卻令她懷念。我們對人和事的印象,大概都是從這些微小的回憶中累積起來,我也因着老師的慈愛,對印度裔人士的印象一向不俗。

第一次和南亞裔孩子們見面,是聯同記者到訪南亞裔家庭。和我印象中的南亞裔家庭一樣,那家的爸爸媽媽都穿着傳統長袍,媽媽和女兒更蓋着頭紗。南亞裔婦女果然都是溫婉和氣,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們對新朋友非常熱情,給予我們親切的款待;孩子們都開朗健談,樂意分享他們在學習中文以至生活上遇到的種種困難。

當天受訪的一對小姊弟在香港出生成長,能說流利的廣東話,有著深棕色的皮膚,鮮明的輪廓,他們圓大的眼睛可能還看不懂世情,卻已看懂別人因着他們外表的差異,而作出不禮貌的對待。弟弟說最近一次因同學罵他「巴基爛坦」,忍不住跟他動粗!這個在我腦海中已經消失多時的字眼,是如此不文明。想不到今日仍然有人會因這不文明字眼而身受其害。他姊姊也曾經在乘搭電梯時,遭受不文明對待,她跟我說,「電梯內兩個女孩子在看到我走進電梯時竟馬上掩鼻。」姊姊坦言此事令她很難過。

土生土長的南亞裔小姊弟都會遇上令人難堪的情況,何況是尚未衝破語言隔閡的過埠新娘?一位來自尼泊爾的媽媽有口難言地跟我說,她常常碰到令她感到活在歧視中的事。譬如上街市買水果,檔主專挑不新鮮的給她,「我覺得糟透,我沒少給他們一毫子,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做?」將心比己,如果你是他們,你又會對「本地人」產生怎樣的印象?以上例子可能只是個別事件,然而對受傷害的人來說卻是很真實,少數族裔對香港人的種種負面印象和誤解,也是這樣累積而成。

受到不平等的待遇當然令人難過,抱着成見待人亦同樣為自己設限,阻礙自己了解身邊許多美好的事物。小學課堂常說香港是個東西匯聚、華洋共處的社會,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都在這個文化大熔爐和諧共處…但原來最接受東亞及東南亞文化不是我們的腦袋而是我們的肚子,不論泰國、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的菜式都無任歡迎,我們的內心卻仍然對少數族裔有很多成見。

由《看懂、看不懂》的南亞裔導賞員設計的手繪

由《看懂、看不懂》的南亞裔導賞員設計的手繪

其實少數族裔帶給我們不單是舌尖上的享受。兩個多月以來和南亞裔孩子們的相處,我發覺他們充滿藝術天份,女孩們都是手繪達人,每人都能繪出屬於自己,設計獨特的花樣,而且每次都是即席揮毫;他們又有特強的音樂感,不時排練舞步在學校表演;我又發現南亞裔族群間關係非常緊密,在他們身上我看到在大城市中久違了的互信和關懷。

看到她們的手繪,想起她們的舞步,我心裡不禁多謝他們,多謝南亞裔多采的文化令香港的社會面貌變得更為豐富。如果我們有更多人,腦子也如肚子般開闊,兼容並蓄,香港將會是個更多元和更充滿關愛的社會。 

profilepic

林詩媚 | 樂施會教育幹事,於2014年10月加入樂施會大家庭,喜歡旅遊、閱讀和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