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land China03 JAN 2023
青海牧民的氣候適應社區行動(上)(Chi Only)
Billy Hung
孔繁強 (Billy) 是樂施會中國項目部農村發展與氣候政策團隊助理經理。Billy是香港註冊社工,在香港和中國內地從事社會工作30多年,曾投身在前線服務、社工督導、服務設計規劃、社工教學、社會及政策研究等工作。Billy近年關心農村發展、社會經濟和氣候變化;更喜歡探索以集體音樂創作和參與式社區文化活動去推動社區發展。
2022年8月份,在青海玉樹附近的嘉塘草原。我不是第一次到青海的草原,但作爲一個在南方香港海濱長大的人,仍是情不自禁地爲這片翠綠草原感動了。
我面對面帶着毯帽的是戴胡萱,是「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下文簡稱「山水」) 的駐地工作人員,「山水」是樂施會「牧民適應氣候變化項目」的夥伴。別看胡萱年青,她在草原保育領域正在進行一項博士研究。「山水」在青海草原保育研究十分專業,但在如何加強牧民互助和積极參與方面,「山水」在期待樂施會的協力。
胡萱大概沒發現我這個香港小子因再次踏足遼闊草原而起的那份興奮,自個憂心忡忡地喃喃在說:「5月以來就沒怎麼下過雨了,你看那邊,草已開始黃了,現在才8月呢!」我隨她手指那方向看過去,才察覺翠綠之間是有小片小片淡黃了。
胡萱和她的山水團隊在樂施會資助下,從2016年開始一直向當地牧民瞭解牧民經驗到的氣候變化和牧民的應對方法。牧民覺得,這裏的氣候正在慢慢改變,雨水一就是不下,一下就是很大雨,天氣整體是熱了,冬天的雪災比以往更頻密。大雪災以前是十年一次,在一場大雪災中損失的牛,可以有時間慢慢補充恢復,但現在大雪災大概兩三年就有一次,損失的是否可以及時恢復就越來越難以預計了。
氣候變化是草原退化的其中一個原因,山水團隊和牧民正在探索種植不同的草去應對氣候變化和草原退化的問題。
胡萱帶着我和胡瑋,在草地上轉了一圈,一邊觀察、又或蹲下來用手撩撥,一邊向我這個外行解說,過去兩年在不同地方試驗種植的草,成績怎樣怎樣,又計劃要試一些什麼什麼;我都努力吸收學習。
快要回程的時候,胡萱帶隊上車,我聽到她低頭好像是自言自語,也好像是在跟我說:「8月草就黃了,到了冬天,牧民和牛都不好過。」
氣候變化是全球關注議題,當代國家地區領導人、社會經濟規劃人員和政策制定者們的必修科,但樂施會涉足這個議題,並不是爲了湊熱鬧、沾話題。我們從2007年開始,就注意到氣候變化會對貧窮人的生計和生活帶來嚴峻的挑戰。相對其他大部份環保或社會組織都在關注「減緩氣候變化」的策略和政策,樂施會卻偏偏想提出「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和政策的重要。
我們不是不重視「減緩」。我們都十分認同,「減緩」是首要的,而且要繼續大聲疾呼,要求已發展國家和富人在能源使用、經濟運作、環境保護、消費和生活方式各方面做出改變。不過,除此之外,我們也同時在焦急,發展中國家和相對貧困羣體不能只坐着等待富國和富人做出改變。呼喊「減緩」行動之餘,我們需要回到我們社區生活中,評估變化形態、趨勢和風險,設計針對性的「適應行動」方案,準備好應對那越來越多的氣候災害,準備好因爲氣候條件改變而需要重新構建的農牧生計模式。
我們呼籲各國各地區政府的氣候策略和政策中,除了要有「減緩」、「城市」、「規劃人員、機構、企業和行業方案」之外,也需要加強重視「適應」、「農牧地區」、「農牧民、社區合作互助和社區應對方案」;應對氣候變化的規劃和公共資源投放,要具備「相對弱勢社區、羣體和婦女視角」。
社區的應對方案要成功,樂施會的經驗是,必須要有社區的參與。胡萱跟我分享了一個經驗。種草這件事,地方政府和農牧局其實一直有做,主要是靠每年外包給種草公司來種,只是效果不算是很好。這一方面是因爲那些公司種完就走了,種哪一種草效果會比較好呢?公司不會回來評估。種了的草往後要怎樣管理和維護呢?公司也沒跟牧民說。牧民看到有草了,就放牛過去,草還沒長得夠好,就被牛吃光了。要是讓草長得更久、草根鑽得更深一點,牛吃過之後,草還是會再次長出來的。
樂施會跟山水合作,我們在構想的模式,是邀請牧民來一起觀察草場,要牧民一起來動手種草,評估種植效果。胡萱說,去年山水在青海嘉塘試了用三種草一起混着種下去,效果似乎不錯,但仍要進一步觀察纔有信心推廣。我們想讓牧民更多地互相分享經驗和觀察。他們日常會看到氂牛喜歡吃什麼草,哪一種草產奶好,哪一種更能讓氂牛長肉。我們又會請專家到草原來爲牧民講解全球氣候變化態勢和青海當地過去和未來的氣候趨勢。我們希望牧民有了氣候大局視角,又一起參與在種草和管理草場的過程中,對草場就肩負有更強的責任感和爲下一代的使命感,會慢慢更主動地去想如何維護好草的持續循環生長。到時候,什麼日子可以帶牛去那一片草場去吃草,他們都會心裏有數了。至於降雨少了,雪災多了,春夏秋冬的節奏和形態改變了等等,可以怎樣迴應,都是要有牧民的經驗整理、分析和參與討論,迴應行動纔會更紮實和切合當地處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