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nging Dropout Rates Down to Zero
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Feature Stories

Development Programmes18 SEP 2019

Bringing Dropout Rates Down to Zero

Image of Meanna Yeung

Meanna Yeung

Meanna joined Oxfam in February 2015. She works in the International Programme Unit and her work focuses on South-South partnership. She likes travelling, reading and practicing yoga.

近年,亞洲多國經濟發展迅速。然而,每次我到訪南亞的發展中國家考察樂施會的項目,由機場到市區的公路上,總會遇到衣衫襤褸的孩子穿梭於車水馬龍之間,向司機和乘客兜售小商品。每次看到他們,我都會想,到底他們會否有一天能重返校園,拾回童真?

國際樂施會剛發表題為《以教育的力量終結不平等》的研究報告,提到在發展中國家,富裕家庭的孩子能夠完成中學教育的比例,比貧窮家庭多七倍。以印度為例,雖然法律保障6至14歲兒童可以獲得八年免費教育,但現實中,超過87%的政府小學的學生入學率都無法達到法例所訂定的水平,而造成這現象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放不足,未能因應各省市的需要,為學童提供理想的學習環境。

Slum in Mumbai

在孟買市郊的Chandivali區,中上階層居住的樓宇與旁邊的貧民窟形成強烈對比。(攝影︰Atul Loke, Panos / 樂施會)

Meanna Yeung, Oxfam Staff

楊允祈(圖左)認為,所有孩子都應有均等的機會接受優質的免費基礎教育。公平和有效的教育政策,既能收窄貧富差距,亦有助解決性別不平等的問題。(攝影︰黃浩研 / 樂施會)

 

助原住民學生 突破語言障礙

當政府投放不足,教育項目便未能照顧不同社群需要,其中一大障礙是語言隔閡。在印度的奧里薩邦(Odisha),四分之一人口是原住民,有接近三十種方言。當地的貧窮人口大多為原住民,他們大多都只懂說部落的方言,不會說官方語言奧里亞語(Oriya),不少學童因為在學習上遇到語言障礙,寧願留在家中。

樂施會聯同夥伴機構Sikshasandhan,編製一套新的互動教材,課程以原住民母語輔助孩子同時學習官方語言及英語,並向11間學校的原住民教師提供培訓,讓他們具備協助學生適應以官方語言上課的能力。

區內的原住民世代住在奧里薩邦北部的森林區,有豐富的語言和舞蹈文化,課程由學生的生活出發,帶孩子從認識森林裡的樹葉和果實,學習母語和官方語言奧里亞語、英語。課堂大大加強學童的理解能力,提升學習興趣,進而令原住民學童能繼續升學。有見參與先導計劃的學校的學生退學率大幅減低,我們遊說當地政府將計劃推廣至全邦更多原住民聚居地的學校,至今已有3,500位原住民教師完成三語教學的培訓。

Teacher who joins Oxfam programme

女教師Gitanjali自執教鞭起,一直以奧里薩邦的官方語言奧里亞語向學生授課,她慨嘆,以往很多原住民學生因語言問題而退學。(攝影︰黃浩研 / 樂施會)

Teacher who joins the programme sharing with us the changes he has seen on students

六年前,原住民男教師Madhasingi(圖右)完成樂施會提供的培訓後,開始以原住民母語結合官方語言授課。此後,該校的原住民學生比以往更有動力上學,退學率大大降低。(攝影︰黃浩研 / 樂施會)

 

Interac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教師透過遊戲提高年幼的原住民學童的學習興趣。(攝影︰Sagarika Ray / Sikshasandhan)

Shanti wants to be doctor and the prerequisite is English proficiency

11歲的原住民孩子珊蒂(圖左),操得一口流利的部落語言,但要上大學,達成做醫生的夢想,必須學懂官方語言。(攝影︰印度樂施會)

 

為性別平等而摔跤

要保持入學率,一方面要吸引孩子上學,另一方面要防止學童輟學。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女童的輟學率明顯比男童高。女生往往需要幫忙處理家務。而且在印度,「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觀念仍然普遍。要改變觀念,在政策以外我們嘗試透過當地人喜歡的體育運動將舊思想鬆綁。

在印度北方邦,我們為參與計劃的學校安排不同的體育活動,以運動訓練吸引孩子上學。項目推出後旋即受到學童熱烈歡迎,但家長的反應比孩子來得慢熱,始終覺得女兒家動手動腳有欠得體。但當家長看到運動能改善子女的體質,還看到女孩們在運動場上自信和出色的表現,有機會代表班級、學校出賽,為家庭爭光,逐漸認同女性上學和參與體育運動的價值。現在有家長甚至放下工作,為女兒打氣,更支持女兒上學。

在公路上,搖下車窗跟孩子買一排口香糖,或能幫助他買一頓早餐;但當社會上不同團體連結起來,試驗出新的教育模式,從而推動政府教育政策改變,受惠的是整個社群的孩子。樂施會和夥伴團體相信孩子應該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讓每個孩子不分種族和性別都能發揮潛能。

 

Komal winning silver medal

因為老師的支持,父母讓Komal參加摔跤比賽,更在全邦大賽中贏得銀牌。村政府和當地報章更用她的勵志經歷鼓勵女孩上學讀書。(攝影︰印度樂施會)

Komal and her mother

Komal的媽媽年輕時沒有機會接受教育,她為女兒的體育成就感到自豪,亦希望女兒能夠繼續學業。(攝影︰印度樂施會)

 

Girls joining sports activities

在運動場上,贏輸是其次,友誼和體育精神才最重要。較勁前,當然要先互相握手問好。(攝影︰楊允祈 / 樂施會)

Both boys and girls joining sports activities in schools

男女同學透過運動建立友誼,更學懂兩性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正確價值觀。(攝影︰印度樂施會)

 

empowering girls through sports

Komal(右一)和其他村裡的女孩參與體育訓練後,體魄變得強健,而且比以往更有自信,更有動力上學。(攝影︰印度樂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