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貧窮
跳往主要內容
開始主要內容

長者貧窮與社會保障

長者貧窮與社會保障

最新長者貧窮率為45%(政策介入前),即近兩個長者有一人貧窮。(攝影︰戴毅龍 / 樂施會)

助人自助 共建無窮世界

單次捐款 每月捐款

香港長者貧窮現況

據《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2020年全港有583,600 萬名65歲或以上的貧窮長者,貧窮率為45%(政策介入前),數字創近十年新高,即近兩個長者有一人貧窮。我們促請政府盡快完善退休保障支柱,落實取消強積金對沖,加強基層工友退休後的保障。同時,政府作為全港最大僱主,應帶頭取消對沖,保障基層外判工的退休生活。

另一方面,2022年本港公立醫院專科穩定新症排期時間,各科輪候平均時間逾年,護養院宿位供應落後人口增長。截至2022年4月底,近2.5萬名長者正在輪候資助安老院及護養院宿位,平均輪候時間約兩年,不少長者在輪候期間逝世。政府現正坐擁龐大儲備,樂施會建議政府應增撥資源,增加社會福利及醫療服務的經常性開支,保障有需要的長者能獲得足夠的社會保障及醫療服務。

四大貧窮問題

最新長者貧窮率高達45%,接近「每兩個長者一人窮」。

樂施會政策倡議

「年長人士及長者貧窮與就業問題研究」報告

樂施會「年長人士及長者貧窮與就業問題研究」報告,指出高達八成半長者因經濟困難無法退休,並推算「一養一」的兩老家庭最容易「入不敷支」,家庭財政每月約有1,500元赤字!面對經濟困難,有部分長者即使已經捱了大半生,仍然要繼續工作幫補生計!


於最新一份施政報告(2022年),行政長官接納樂施會意見,將長者和殘疾人士的照顧者津貼恆常化,並提高金額,這無疑可以改善照顧者的生活。然而,由於計劃申請人不能同時領取「綜援」或「長者生活津貼」,導致很多照顧者未合乎申請資格。樂施會促請政府:

  • 放寬照顧者津貼申請資格:撤銷照顧者不能領取綜援或長者生活津貼的規定,讓更多基層可以以老護老,減輕現時安老宿位短缺的負擔;
  • 放寬在職家庭津貼工時要求:由於長者多從事零散兼職工作,當局應放寬在職家庭津貼工時要求,讓擔任有關工作的年長工友也能受惠;
  • 取消強積金對沖:率先取消強積金與長期服務金及遣散費對沖,加快落實全面取消對沖機制;
  • 檢討「中高齡就業計劃」的成效:上調有關津貼的金額,以鼓勵機構長時間聘用員工。當局亦應加强力度推廣有關計劃,讓未退休的長者能有多一渠道尋找工作。

樂施會的支援項目

當鄰舍成為照顧者

Madame Yung

關顧聯希望「樂助有里」的服務模式,可作為政府改善社區照顧
服務的一個參考。(攝影:張美怡/關注家居照顧服務大聯盟)

「居家安老」、留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獨立自主地生活是很多長者的心願。然而,現時社區照顧服務嚴重不足,長者在有限的資助名額及長時間輪候的情況下,難以獲得適切的服務。為此,樂施會支持夥伴團體「關注家居照顧服務大聯盟」(關顧聯)於2015年開始,推出「樂助有里」服務配對計劃,招募區內街坊成為義務的「樂助友」為長者提供陪診、清潔及煮食等服務,長者每次只需付出5元,而「樂助友」按其服務時數亦可獲得相應津貼,以肯定其付出。

「我自己一個又唔識路,隻眼又唔好,記性又差,唔知點去睇醫生!」居住於葵盛東邨的88歲容婆婆,道出患有長期病患的獨居長者的徬徨。現時政府資助的家居照顧服務平均需要輪候19個月,津助及合約護理安老宿位更要等40個月,而最不幸的是,2018年已有逾7千名長者在輪候院舍期間離世,安老服務憎多粥少的情況愈趨嚴重。容婆婆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痛風、膽固醇過高、心臟病及白內障,需要經常覆診,但由於當區的服務人手嚴重不足,每當容婆婆需要服務時,均不得要領。「好彩有你地好心,帶我去睇醫生,唔係都唔知點算!」對容婆婆而言,陪診服務不單單是一個實質的協助,更能為她帶來安心。「有人幫手睇路,聽下籌,點都好啲。」

「樂助有里」計劃所提供的服務較政府的更富彈性,會按照服務使用者的需要制定服務的內容、類型和時間,例如:陪同探親和聽粵曲等,這有助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此外,由於「樂助友」都是區內街坊,所以除了可提供更即時的服務外,更可讓使用者與「樂助友」之間建立緊密的鄰舍關係。

現時「樂助有里」計劃主要在葵涌邨及葵盛東邨推行。關顧聯希望「樂助有里」的服務模式,可作為政府改善社區照顧服務的一個參考,並推動其他社福機構採納,讓更多長者受惠。

政策研究詳見本港貧窮現況與整體政策回應頁面

公眾教育項目︰「勞力是…… #窮得只剩份工」視覺藝術展

政策倡議以外,為令市民能更了解基層工友的生活以及在職貧窮的問題,樂施會於2017年1月與策展人謝至德一起舉辦「勞力是......窮得只剩份工」視覺藝術展。清潔、保安、速遞工友親身向參展的藝術家分享他們的處境和困難,11個藝術單位從中吸收理解,並透過藝術創作呈現基層工友的辛酸以及背後的不公平現象,藉此加深公眾了解在職貧窮背後的結構性問題,引發公眾反思勞動價值。(網上逛展覽

勞動有價 退休無從

madame wah

清潔工友梁碧華在《勞力是》展覽開幕禮上看到自己的相片,為
自己的勞動深深自豪。(攝影:Derek Yung)

「有啲人會叫我廁所婆,我就話我係廁所長。我尊重我自己嘅職業,每個客人用完,我都將廁格清潔得乾乾淨淨。我尊重每個客人,但係政府又有冇尊重過我哋這班外判工人?點解強積金可以話沖就沖?」

——公廁清潔工梁碧華,68歲

清潔工友梁碧華和藝術家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展覽策展人和攝影師謝至德為她拍攝人像,她在展覽開幕禮上看到自己的相片,為自己的勞動深深自豪。

由大坑公廁做到灣仔鵝頸橋公廁,碧華姐一做便十數年。政府外判每數年就需要轉一次約,轉過的公司,多得她也記不清,但轉約時公司把她原有的2萬元的遣散費,對沖剩6千元,就極為深刻。

光在2017年,全港被對沖的強積金就有43億港元。退休保障被不斷沖走,令68歲的她不敢言休,仍賺著最低工資,每月開工三十天,每天十小時,換取每月不足一萬的收入,盤算如何在當中騰一點準備未敢想望的晚年。

 

 

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醫者的叮嚀

由清潔、保安到速遞員,愈來愈多的長者擔任我們身邊這些崗位。這些工作往往勞損多而保障少,甚至會影響長者的健康。

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解下領帶穿上速遞員制服,在路上顛簸地拉著沉甸甸的手拉車,發現路上的「行家」竟然有不少是長者,令作為醫者的他感受良多。其後他跟一班年長工友做簡單體檢,細細叮囑工友照顧身體。

 

助人自助 共建無窮世界

單次捐款 每月捐款


了解更多本地貧窮問題